龙果夫
亚历山大·德拉古诺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рагунов),汉名龙果夫,是一位苏联语言学家和汉学家。他因对中国中古汉语的构拟和汉语方言学的研究而知名。龙果夫的研究领域涵盖汉语和东干语,发表了约50部作品。他还支持藏文字母控股第23个字母作为所有位置的浊擦音符号,并参与设计了中文罗马化新文字。
人物经历
龙果夫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官吏家庭,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民族与语言科。他曾任教于托尔马切夫军事学院、列宁格勒大学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大学等学校,共计11年,并在汉字拉丁化委员会担任职务。龙果夫与瞿秋白合作推进汉字拉丁化,包括制定拉丁化方案、实施和推广。后期,他进入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专门从事语言研究。
学术贡献
龙果夫在30年代初期的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了广泛关注。1930年,他在《通报》杂志上发表了《方块字文献和古代官话》,对法国汉学家亨利·马伯乐之前的中古汉语构拟进行了重要修订。这篇论文发表在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权威汉学期刊上,使龙果夫的研究受到了全球汉学界的关注。不久后,他未经答辩获得了语文学副博士学位。
研究成果
龙果夫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汉字拉丁化问题》(1932)、《东干语》(1937)、《汉语词类》(1937)、《古藏语音系特点》(1939)、《东干语语法研究东干语的体和时态范畴(甘肃方言)》(1940)、《现代汉语普通句的分类问题》(1957)等。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他在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上的独特见解。龙果夫能够突破印欧语法框架,深入探讨汉语的独特特征。
家庭与合作者
龙果夫的妻子龙果娃(Ekaterina Dragunova,1901-1964)也在语言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她是列宁格勒大学的校友,两人不仅是生活伴侣,也是学术合作伙伴。龙果娃在莫斯科大学从事汉语教学近20年,她的《汉语教科书》对提升学校的汉语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逝世与纪念
不幸的是,龙果夫于1955年去世,享年55岁。尽管如此,他的学术影响力持久深远。为了纪念他,圣彼得堡大学在2022年2月21日举办了盛大的学术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
发现汉语第六方言的龙果夫.光明新闻网.2024-08-20
俄罗斯语言学大师雅洪托夫.文汇网.2024-08-20
东干语:西北方言的“活化石”.光明网.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