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论
《教学目标论》是由程达编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书中详细阐述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后预期产生行为变化的情况。
基本概念
所谓的“教学目标论”指的是与教学或训练相关的,而非与教育相关的目标,亦称为行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期望达到的效果或标准,具体描述的是学习者在经过教学之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和各科目教材所应达到的深度,同时必须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等方面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学目标还将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成一系列有序的部分,不仅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果,还提供了实现这一成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程序,从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明确且具体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论的功能
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有着指导和限制作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正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有效教学,反之则可能导致无效教学。因此,教学目标被视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其准确、合理的设定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起点。
控制功能
一旦确立,教学目标便会对教学活动施加控制影响,将教职员工、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努力实现预设目标。教学目标的控制作用还体现在对不同层级目标的规范和制约上,高层级目标通常会约束下层目标,保持目标体系内部的一致性。
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产生想要达成目标的愿望。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
中介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系统内各种元素的联结点,使得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得以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系统,每个元素都能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作用。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定义的教学结果,是衡量、评估教学活动成效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来确定,这种测量和评价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周期结束,同时也是下一个周期的开端。通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的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得以不断完善。
教学目标论的注意事项
整体性
教学目标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包含课程、单元和课时等多个层次的目标,构成了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
灵活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课堂目标可分为合格、中等及以上和优秀三个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习要求。
可操作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应侧重于描述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目标必须具备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
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论》一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综合探讨、学前人力资源开发、学校期间的人力资源开发、毕业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等内容。
参考资料
教学目标论 (平装).豆瓣读书.2024-08-27
教学目标论.读书网.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