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鳞省藤
毛鳞省藤(学名:Calamus thysanolepis)是棕榈科省藤属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毛鳞省藤无茎,丛生,高2-3米。叶羽状全裂,长0.8-1.6米,顶端不具纤鞭;羽片多数,两面黄绿色,每2-6片成组聚生于叶轴两侧,并指向不同方向,剑形,先端渐尖,长30-37厘米,宽1.5-2厘米,上部的渐变小;3条叶脉上及边缘疏被微刺;叶轴背面具稍短的单生的爪状刺;叶柄下部近圆柱形,上部黑三棱形,疏被强壮的带黑尖的直刺;叶鞘非筒状并渐延伸为叶柄,不具囊状凸起。雄花序为部分三回分枝,长约50厘米,约有6个分枝花序,长约15厘米;一级佛焰苞为薄片状苞片,撕裂成纤维状,长度超过分枝花序约1倍;二级佛焰苞亦成纤维状,一、二级佛焰苞上无刺,被淡褐色鳞;小穗状花序长3-4厘米,每侧有花12-15朵;雄花长4.5厘米,花萼杯状,长2.5毫米,顶端裂成3个三角形的尖头,具条纹脉,花冠裂片长于花萼的2倍,具条纹脉;雌花序顶端不具纤鞭,二回分枝,约有6个下弯的分枝花序,长约20厘米;一级佛焰苞如雄花序的;小穗状花序长约7.5厘米,小穗轴四棱状,上面着生密集的花;小佛焰苞短管状漏斗形,一侧延伸为三角形急尖的尖头。果被梗状,果实阔卵状椭圆形,长15毫米,具短的圆锥状的喙,鳞片18-21纵列,中央无沟槽,淡红黄色,向顶端变为淡红褐色,边缘具细的流苏状的纤毛。种子椭圆形,稍扁,背面略有小瘤状突起,种脊面有深的合点孔穴,胚乳均匀,胚基生。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m以下的山坡和溪沟边林中或岩石缝中。
分布范围
毛鳞省藤产自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常见于乐清市(雁荡山)、永嘉县(沙头和乌牛街道)、龙湾区(大罗山)、苍南县(莒溪镇)、泰顺县(百丈口)等地。
主要价值
毛鳞省藤的藤茎质地柔韧,是制作各种藤器和家具的优质材料。在手工艺品制作中,毛鳞省藤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当地的手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