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许立廷

许立廷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又简称纱阁,因最初常置放于有碧纱罩遮的阁内,故名。是以传统戏剧为题材,采用多种工艺和手法制作成戏剧人物,然后置于木阁内。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小小舞台,供人欣赏。明清时流行于晋中市一带。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城内六合斋纸扎店的著名艺人许立廷(许老三)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专门用于春节元宵节期间举办社火活动时在市楼内展出,或民间丧事活动中在灵前摆放。据记载,这组戏人每阁工价两千文, 阁高70厘米,戏人高50厘米左右,形体优美,眉目传神,装饰逼真, 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引人入胜,堪称平遥县纱阁戏人的代表之作。

制作工艺

纱阁戏人”的制做工艺非常复杂。首先要做人物的骨架:主料为木、竹、草秸、绳索等经过捆扎来表现各种人物的姿态和体形、即夸张、又合理、相互关系协调,主次人物有别,肥瘦随人而易。这道工序全靠纸浆来表现,进而为装头,披手足(脚)和着装(穿衣服)打好基础。接着就要做人物的头和手:先用胶泥、麻纸合好泥料,准备塑各种人物头像。先制模具、模具分为前后两块,制作时把泥压成薄片分别放入模内,用拇指压实,然后拨落后拼合起来,用泥条粘逢。稍干时揭模,取出空头再修改眼神、嘴角,求其变化。手脚是直接捏成的,关键在手指上做文章,刻化情感。上色是较难的一道工艺,它不用油漆涂刷绘制,完全用石质颜料来表现。用白粉(也叫银粉)打底色,加入朱膘色显示女性,加绘色彩表现花脸、丑角以及花脸等人物。眉眼全用黑色画。这里有个出光手法,传统做法是除胶以外,要巧用鸡蛋清涂抹,最后再靠绸缎料打磨出光,可达到年久不氧化、不失光泽。最后要给人物穿服饰和头戴:先内后外,分层次穿衣,色纸主要是“色宣”,粘时要喷水,以表现衣褶。主要人物因身分角色不同,上面要有贴金银纹样,图案剪成后上色,还要用石色绘画。武将穿衣甲,主要用金银纸刻成,下衬色纸显示。男女头饰非常复杂,有的要用硬纸做成硬胎,上涂油彩,再“沥粉贴金”,安装绒球、绸穗等物。几乎和真的“凤冠”“纱帽”等相似,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作品保护

许立廷等人制作的36座纱阁戏人中,目前仍有28座保存良好,其中包括《搜孤救孤》、《赶龙船》、《五岳图》、《百花记》、《祥麟镜》、《借伞》、《佘塘关》、《困潼台》、《斩黄袍》、《鸿门宴》、《飞虎山》、《春秋笔》、《碧玉环》、《司马庄胭脂计》、《满床笏》、《大进宫》、《战洛阳》、《反棠邑》、《铁钉床》、《画春园》、《恶虎村》、《金台镜》、《溪黄庄》、《岳飞北征》、《狐狸缘》、《金马门》、《南阳关》和《邓家堡》。1979年,这些作品被作为馆藏文物收藏。这些纱阁戏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光彩夺目,如同一幅幅工笔重彩画,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愉悦。

艺术价值

平遥纱阁戏人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平遥纱阁戏人.豆瓣读书.2024-11-09

纱阁戏人.平遥县人民政府.2024-11-09

国宝民间手工艺品《纱阁戏人》.艺术家官方网站.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