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格勒格
恒格勒格,又名“恒格里”,俗称“蒙古鼓”,是一种蒙古族膜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等省份。历史上,这种乐器曾在元代宫廷和民间广受欢迎,清朝时期更是成为宫廷卤簿大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恒格勒格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在当时的宫廷、民间以及军队中已经普遍使用。《元史·礼乐志》记载了宴会音乐中使用的筝,形状类似瑟,两端微微下垂,带有柱状物,共有十三根弦。而南宋孟珙的《蒙达备录》则提到,蒙古国君出行时会携带十四弦筝演奏《大官乐》等曲目。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民间、王府、寺庙中流行的筝弦数量不尽相同。
形态特征
现代流行的恒格勒格有多种弦数版本,如鄂尔多斯市的十弦、十三弦,乌兰察布市的十三弦、十四弦,锡林郭勒盟的十二弦,以及云南丽江的十四弦等。琴体通常由整块木料挖制而成,覆盖拱形木板作为面板,长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底部左右两侧和中央分别开设“一”字形音窗,周围及琴面两端装饰有云卷图案或全龙图像。琴弦采用丝线或羊肠制作,每根弦对应一根柱子,通过移动柱子来调整音高。按照五声音阶定弦,发出的声音粗犷洪亮。演奏时,演奏者可以坐地盘腿,将琴体平放于腿前,或者将琴首放在右腿上,尾部着地。此外,也可以设置琴架、支架或平台,以便放置琴体。右手佩戴骨制指甲拨片,运用托、劈、挑、剔、勾、弹等多种技法拨弦发声;左手辅助按弦、颤弦、抹弦,食指也可与右手交替弹拨。恒格勒格的演奏技巧多样,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改良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升恒格勒格的表现力,研制出了高音十二弦、中音十六弦、低音二十一弦三种改良型乐器。这些改良版乐器各自拥有不同的音色特点,高音清脆明亮,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浑厚粗犷。它们的组合使用使得总音域扩展至接近四个八度,同时增强了音量和表现力。恒格勒格不仅适用于独奏,还可以参与合奏或伴奏,是蒙古族民族乐队的核心乐器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歌剧舞剧院音乐考级2016年常州吉他、电吉他考级成绩.中音在线.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