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下目
剑龙下目(拉丁名Stegosauria)是一类草食性恐龙,生存在侏罗纪与白垩纪早期。这类动物的化石大多出现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美洲与中国。它们在地理上的起源尚未明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在侏罗纪中期的中国出土,但是英国南部也有一些零碎的残骸。剑龙下目是装甲恐龙(甲龙亚目)的一部分,与更原始的甲龙类成员相比,早期剑龙下目是小型、低矮、奔跑的动物,受到装甲鳞片的保护,并发展出防御武器的刺。
形态特征
所有剑龙下目恐龙都有多排特别骨头,称为皮内成骨(Osteoderms),这些骨头沿者背部与尾巴,发展成骨板与尖刺。剑龙科的物种变得更大,并发展出长的后肢,不再能奔跑,这增加了尾刺的主动防御的重要性,因为尾巴处于较高的位置,从宽大的骨盆水平向后指向。
剑龙类恐龙有独特的长而狭窄头部,以及由角质覆盖的喙状嘴或嘴鞘,喙状嘴或嘴鞘覆盖者前上颌骨与前齿骨的前部。在乌龟与鸟类可以见到类似的结构。除了华阳龙,后来的剑龙类恐龙没有前上颌骨附近的牙齿。双颌关节位于头部后段低处,棱脊状的颊齿位于两侧。华阳龙每侧仍有七颗前齿,而后来的物种在下颌骨牙齿的外侧有一块垂直的骨板,上颌骨的结构具有低的嵴,与牙齿排列平行,表明有肉质的颊。
剑龙类恐龙都是四足恐龙,四肢拥有蹄状的脚趾。华阳龙之后出现的所有剑龙类,前肢比后肢短许多。它们的短前肢限制了它们的速度,它们的体型则限制它们以二足方式行走,这显示它们无法快速奔跑。前肢可能直立,或是从肘部往两侧外张。尾巴没有骨质肌腱可以硬挺,与多数鸟臀目恐龙不同。罗伯特·托马斯·巴克尔提出,剑龙下目可以站立在后腿上,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植物,然后利用尾巴作为“第三条腿”。
动物学史
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起初在1877年建立剑龙目(Stegosauria),并归类为爬行纲里的一个目,但今日普遍将剑龙类归类为装甲亚目里的一个下目或亚目(或单纯的演化支)。剑龙下目包括华阳龙科与剑龙科两科。
丹佛自然科技博物馆的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公布了一个初步的剑龙下目种系发生学演化树,在2001年对于西龙属的叙述中。基础剑龙类的华阳龙不被列入这演化树。剑龙属科被定义为:所有亲缘关系与剑龙较近,而离华阳龙较远的所有物种。重庆龙属的位置因为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定。
品种分类
剑龙下目 Stegosauria
巨刺龙 Gigantspinosaurus
华阳龙科 Huayangosauridae
华阳龙 Huayangosaurus (中国四川)
剑龙科 Stegosauridae
芒康龙属 Monkonosaurus - (中国西藏)
嘉陵龙 Chialingosaurus - (中国四川)
乌尔禾龙属 Wuerhosaurus - (中国新疆)
米拉加亚龙 Miragaia - (葡萄牙)
沱江龙属 Tuojiangosaurus - (中国四川)
勒苏维斯龙 Lexovisaurus ( 铠甲龙 Loricatosaurus)- (英国、法国)
剑龙 Stegosaurus - (美国怀俄明州)
未确认属
Craterosaurus - (英格兰贝德福德郡)
将军龙 Jiangjunosaurus - (中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