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胆
九龙胆又名龙胆草,粗糙龙胆,因其“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为龙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较短,须根多数,簇生,细长,绳索状,金黄色或黄白色,茎粗壮,单一直立,单叶对生,无叶柄,花簇生于茎端或上部叶腋,花大,无梗,兰紫色,筒状钟形,果长圆形,花期8-9月。
龙胆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性寒,味苦,入肝,胆量,胃经,具有泻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的功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茎平卧或直立,短缩或长达4厘米,具多数粗壮、略肉质的须根。花枝单生,直立,黄绿色或带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条棱,光滑。茎下部叶膜质;淡紫红色,鳞片形,长5-8毫米,上部分离,中部以下连合成鞘状抱茎;中、上部叶近革质,无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3-10厘米,宽0.3-0.9(1.4)厘米,愈向茎上部叶愈小,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钝,边缘微外卷,平滑,上面具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1-3条,仅中脉明显,并在下面突起,光滑。花1-2朵,顶生或腋生;无花梗或具短梗;每朵花下具2个苞片,苞片线状披针形与花萼近等长,长1.5-2厘米;花萼筒钟状,长8-10毫米,裂片稍不整齐,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微外卷,平滑,中脉在背面突起,弯缺截形;花冠蓝紫色或紫色,筒状钟形,长4-5厘米,裂片卵状三角形,长7-9毫米,先端渐尖,全缘,褶偏斜,卵形,长3.5-4毫米,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细齿;雄蕊着生于冠筒下部,整齐,花丝钻形,长9-1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3.5-4毫米;子房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两端渐狭,柄长7-9毫米,花柱短,连柱头长2-3毫米,柱头2裂。蒴果内藏,宽椭圆形,两端钝,柄长至2厘米;种子褐色,有光泽,线形或纺锤形,长1.8-2.2毫米,表面具增粗的网纹,两端具翅。花果期8-11月。
龙胆 根状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栗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滇龙胆草 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生长环境
龙胆潮湿凉爽环境,耐寒,以富有腐殖质的粘质土壤及砂质土壤为宜,生于长白山海拔250-900米的山坡草地,灌木丛中及林缘。
分布范围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遍布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山区抚松、安图县、通化、长白各县。
主要价值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病,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新生儿抽搐抽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蒙药】花同龙胆G.scabra《蒙植药志》。鲁音-苏斯,德格杜-音-温都苏:根治肝胆火旺,胁痛,目赤,中耳炎,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口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炎,膀胱炎,带状疱疹,急性湿疹,阴部湿痒,疮肿《蒙药》。少布给日-主力根-其木格:花主治热性黄水病,扁桃体炎,丹毒,痈,乳房炎,发症,外伤出血,鼻,关节疼痛“青腿病”,肝胆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