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乐县
阳乐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存在于秦朝至晋朝时期。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设立阳乐县,最初属于辽西郡。随着历史的演变,阳乐县的行政归属和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在东汉时期,阳乐县属于幽州辽西郡。东魏时期,县治迁至今河北省抚宁城关镇西洋河沿。北齐时期,阳乐县被并入新昌县,成为北平郡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阳乐县在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经历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当时从上蔡县分出一部分地域设立阳乐县,隶属于豫章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乐县更名为康乐县,县治所在地位于今江西省万载县罗城镇。
在晋朝时期,太宁二年(324年),辽西地区流民在江淮之间的下相县地域侨置阳乐县。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阳乐县并入了本土的下相县,并取代了下相县的名称。直至北齐孝昌三年(527年),下相县的名称才得以恢复。
自然地理
阳乐县的原始设立地点在今辽宁省义县西南的刘龙台附近,被称为“古城子沟”。其西一百里处为现今的朝阳区市区。随着历史的变迁,阳乐县的县治位置也有所迁移,包括迁至今河北省抚宁城关镇西洋河沿,以及江西省万载县罗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