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
小微金融主要是指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值得强调的是,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项目或机构,他们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
也就是说,小微金融机构自身应是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
类型特点
小微金融应有的两个特点:
一、是以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
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所以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小微企业金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高风险性,抵押品的不足使得小微企业金融在多数时候都依赖于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此外,小微企业较强的不确定性也是小贷的主要风险来源。
高收益性,除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溢价外,由于市场不开放,需求远大于供给,小贷的政策溢价是超额收益的源泉。
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小微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广泛涉及运营理念、经营主体、以及经营方式等各方面。这些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小微金融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小微金融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扩展
一般传统上说到小微的服务对象,大家想到的是穷人,而服务手段很多是津贴或者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从事这样一些服务工作的机构有可能就是政府机构,至少是准政府机构或者是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机构。但现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小微金融对象还包括了那些或许并不算贫困,但仍然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或小型企业。而这样的变化,揭示了正规金融体系难以对这些产生自草根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持续的、有竞争力的服务的现实,也就意味着小微金融体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需求。这正是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支持小微金融的原因。
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过去,一提到小微金融,指的就是小微贷款。但如今,这样的概念已经大大拓展,不只是贷款,还有股权的服务、资本金的服务、存款、保险和其他一些增值服务。
三、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如今经营小微金融的机构已经广泛,主要有五类,即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非盈利组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这基本上涵盖了现有所有金融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按资产规模和所服务客户的数量来衡量,商业银行依然是主力军。
四、金融技术创新
金融业本身是一个信息行业,这在小微金融发展中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也为小微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实体经济上我国已经到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就业、关注社会和谐;另一方面,金融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很难像传统的体制下那样去依靠大企业了,就信贷而言,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只能而且也应该转到中等企业以及小微企业上。
发展策略
第一、发展小微金融需要制定更为综合的小微企业金融发展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不应仅仅将重点放在银行类机构上,也不应该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局限于信贷。
其次、应发展金融信息服务。
第三、应制定和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第四、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的社会机制,除了商业机制之外,还可以考虑成立政策型基金或证券银行,以便对相关风险进行分散和补偿;最后,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
相关政策
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
2021年6月,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督导辖内银行机构编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授权”“授信”和“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并动态更新、明晰公示,畅通银企信息对接。此举旨在改善小微金融服务质量,推动银行机构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更加容易、更加快捷。
参考资料
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五部门发文提出23条措施.新华网.2018-07-06
海南推出小微金融服务“三张清单”_地方政务_.中国政府网.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