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田
杨在田(1880~1942),海门区,字锦龙,又名杨老九。
青年时期以贩盐为生,胆大气壮,爱打抱不平,为同辈所钦佩。后加入红帮,排行第九。后担任哨官十年。民国31年,杨在田在上海病故。
人物生平
出身贫苦,原籍海门县大安镇,清末随父迁居锦丰乡西港镇。青年时期以贩盐为生,胆大气壮,爱打抱不平,为同辈所钦佩。后加入红帮,排行第九。曾为拒捕而打死盐哨,铛入狱,由狱友冒名替死。获释以后,纠集私盐小贩,专与盐公堂作对,到处打击盐哨。盐局无奈,让他担任哨官。他常约束部下,不准为非作歹,并适当照顾孤苦盐贩,为穷人开一条生路。任哨官10年,因功升为缉私营统领,管辖吴淞镇至北川港(今大新县与合兴乡交界处),有兵丁、枪支、炮舰驻守北川港。
民国10年(1921年)前后,杨在田与英商暗中联络,秘密将罂粟运进上海市,缉私营按成分得巨额贿赂。后黄金荣、杜月笙见有肥利,与杨达成协议,以每月付给杨两万银元干薪为条件让杨歇手。杨辞去统领以后,经江苏省清乡督办常熟人沈同午荐引,担任海门厅清乡督办,旋即辞退。后又与上海天主教某区主教陆伯鸿合伙开办大通轮船公司。民国11年,福利公司经理钱宇门、徐韵琴围筑南夹海坝,缺少资金,拉杨参加。杨乘机围得千余亩沙田。民国17年前后,杨在田陆续购买志大、隆大、正大、鸿大4艘商轮,在十一圩港等处设码头,将澄、锡、虞、太地区的农副产品转运上海市、苏北,生意兴隆。发迹后,他在上海忆定盘路26号买下花园洋房1座,出入自备汽车,成为上海商业界小有名气的人物。
民国17年,杨在田向鼎丰垦殖公司买下鼎丰圩,在此动工建镇。民国19年竣工,造房百余间,成丁字形街道,以他的小字锦龙定名为锦丰镇。民国22年,投资创办锦丰小学。还资助老海坝到十一圩一线的保工程。
民国31年,杨在田在上海病故。
参考资料
杨在田.龙海区近现代人物专题.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