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
张松,《城市规划学刊》编委、《城乡规划》编委、中国建筑学会工业遗产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都市计划学会正会员
人物经历
1979~1983年 武汉建材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习 获工学学士。
1983~1989年 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工、规划师、室主任。
1989~1992年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学习 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1993年 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1993~1996年 日本东京大学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方向博士学位。
1996~1997年 日本朝见工务株式会社设计事务所工作。
1997~1999年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任副研究员。
2000~2003年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2004年至今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参与分课题《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2007~2011年)。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参与子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2008~2011年)。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负责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和管理导则。
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西方建筑修复技术在中国近代建筑保护中的适用性研究。
咨询项目
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福州烟台上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专题研究。
上海杨树浦地区工业遗产调查研究课题。
辽宁兴城古城区保护控制性详规。
湖北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青浦新城城镇总体风貌研究。
南靖县永定土楼保护规划。
学术发表
上海文物保护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中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建筑学报,2012(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建设再议,城市规划,2011(1)
短缺还是过剩? ——中国城市化问题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1(1)
上海市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城市规划,2011(4)
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为谁保护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初探——基于中日比较视角的考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中国名城》,2009(3)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八分册 城市历史保护与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参编)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建筑学报,2008(12)
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8(4)
福建土楼: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中国文化遗产,2008(3)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张松、王骏编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和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上海市,2007,张松编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全国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7,(参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状况述评,台湾建筑,2007/9
张松、杨箐丛,百年同济校园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城市建筑,2007(3)
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城市建筑,2006(12)
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规划师,2006(10)
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城市规划,2006(2)
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
上海市产业遗产保护进程的简要回顾,上海城市规划,2006(2)
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5,张松、蔡敦达
上海的水城——青浦区的文化记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5,(顾问)
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建筑学报,2005(7)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
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吴淞江沿岸的艺术仓库,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2004,韩妤齐、张松
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
张松、蔡敦达,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城市规划,2003(10)
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参编)
董鉴泓、张松,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
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市、广州市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1
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鹿岛出版会,东京,2001,(参编)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上海,2001,(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张松、阮仪三、顿明明,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1)
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0,(参编)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o.94,2000/6
张松、吴承照、阮仪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o.94,2000/6
《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
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
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省)No.9/10,1999/9
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
近代上海市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
上海外滩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画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o.496
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2)
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5)
理性的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2)
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4)
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