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岛
淇澳岛(曾用名:奇独澳),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珠海高新区东北部,距广东省珠海市区约17公里,东与内伶仃岛相望,西为唐家镇,北部海域濒连中山市的横门和东莞市的虎门镇,全岛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淇澳岛世代有人居住。淇澳岛在北宋时属东莞县管辖,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以后,一直属香山县管辖。1953年,珠海县成立后,属珠海县唐家区的一个乡。1958年至1982年,为唐家公社属下的一个生产大队,下设15个小队。1983年,改大队为乡,1988年,改乡政府为村委会。为加快淇澳岛开发建设,1993年10月,设立淇澳管理区,属珠海市政府派出机构。
淇澳岛有“九湾十八峰”之说,被誉为“珠海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白海豚保护基地、南芒湾公园、淇沙湾等。
名称
宋朝时淇澳岛名为“奇独澳”,清末改名为淇澳。
自然地理
气候
淇澳岛所在的珠海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偶有阵寒,年日温差小,属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珠海市太阳能丰富,热量充足。
地质结构
淇澳岛的地质结构,除东北局部有沉积岩外,其余均以花岗石为主。1987年,因挖砂,在牛婆澳2米以下地层里祖露出大量的沉积古木,有1万多平方米,直伸延至海中。这说明远古时代淇澳岛是一片原始森林,因地球板块运动,地壳的升沉而形成海相和陆相。淇澳岛北面至下栅海面有温泉涌出,与三乡温泉、平沙温泉东东北走向西南连成一线,这基底地貌有局部凹陷构造和断裂带,也是一个地质例证。
历史沿革
淇澳岛世代有人居住。淇澳岛在北宋时属东莞县管辖,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以后,一直属香山县管辖。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清政府在香山县增设淇澳巡检司。首任淇澳司巡检盛世光是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1925年,香山县改中山县,属中山县六区。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特设中山模范县,推行新县制,计划开发金星门中山港和无税口岸,淇澳岛属中山巷乡联保。解放初期,淇澳岛是人民解放军万虎要塞部队的军事重地。1949年12月6日,淇澳岛全部解放。1953年,珠海县成立后,属珠海县唐家区的一个乡。1958年至1982年,为唐家公社属下的一个生产大队,下设15个小队。1983年,改大队为乡,1988年,改乡政府为村委会。为加快淇澳岛开发建设,1993年10月,设立淇澳管理区,属珠海市政府派出机构。
方位布局
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西侧,距广东省珠海市区约17公里,东与内伶仃岛相望,西为唐家镇,北部海域濒连中山市的横门和东莞市的虎门镇。淇澳岛全岛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淇澳岛东北部“望夫石”和“望赤岭”高耸峻峭。西南部江树山、石岭、大吊岭连绵起伏,叠连至金星门,它与凤凰山脉前环的铜鼓角相对峙,海中矗立“金星胆”小屿。岛的东部和南部面向伶仃洋,沙滩多。岛的西北是淇澳湾和石井湾,滩涂淤积逐渐开垦出土地。西南则是金星门,水深4~7米,是舟船往返的通道,金星门港即为舟楫抛泊之地。岛的周围还有夹洲、龟仔头(已围垦)、洲仔、枕箱等小屿。
重要景点
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淇澳岛西北部,约5100公顷,生长栖息着653种热带、亚热带植物,639种鸟类、动物以及海洋生物。
淇澳大桥
淇澳大桥全长1267米,西起唐家湾镇,上跨金星门水道,东至淇澳岛,全长1267米,是珠海市市区与淇澳岛的主要联系通道,上有单车道、人行道,适合骑行、散步。
南芒湾公园
南芒湾公园具有露营区域,游客可以在步道上漫步,南芒湾公园还提供了多样的娱乐和休闲设施,游客可以骑自行车穿梭于公园的小径,和家人朋友在草坪上野餐。南芒湾公园还设有儿童游乐区。
淇沙湾
淇沙湾是淇澳岛上的一个小众海滩,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当地人张网捕鱼的过程。
沙丘遗址
白石街
白石街是一条由花岗石铺就的街。
望赤岭
望赤岭是淇澳岛的最高点。
淇澳岛炮台
淇澳岛炮台在香洲区东北部18公里,淇澳岛村北,留存20余米长的土墙,墙上还有射击孔数口。炮台向西北海湾,是入村的要道(已围垦成为陆地),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淇澳村民据此炮台用土炮打败英殖民主义入侵淇澳。
人类活动
淇澳岛历史非常悠久,有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夏商时期,每年五六月和八九月的渔汛季节,就有原始部落人群聚集在淇澳一带捕鱼、捞虾和打猎,从事渔猎活动。久而久之,有的就在此定居、开发和生息。因此,这里的沙丘下堆积了大量他们曾经用过和制造的东西,成了文物。
据2001年年底统计,淇澳岛常住人口为630户,1978人。截至2021年,岛上常住人口两千人左右。
相关文化
淇澳岛是文天祥曾写下爱国诗《过零丁洋》的地方。
淇澳岛有“九湾十八峰”之说,被誉为“珠海十景”之一。岛上有著名的“淇澳八景”,它们分别是:鹿岭朝露、金星波涛、岬洲烟雨、蚧珠夜月、赤岭观日、松间流泉、鸡山夕照、婆湾晚渡。
重要事件
1833年10月13日中午,当时淇澳村民苏上品等四人正在金星山脚港口捕鱼,听到同村郭亚祥叫喊“夷人偷牛”。他们上岸看见外国人正想将牛拉走,便将偷牛人抓获。村里管事的头认为偷牛的是外国人,不能送官,就放了他们。后来,有50多个外国人到村内寻衅打架,村民一起出来驱赶。外国人见村民人数众多,慌忙逃走。其中一人落在后面,用剑和鸟铳对付追赶的村民,后被苏上品用刀刺伤肚腹,倒地死亡。其余外国人在逃跑途中,绑架了在田间耕作的郭名秋,将他强拉上船,还放枪打伤了叫喊的黄亚仰,黄亚仰后因伤重医治无效死亡。同年10月15日,船主马基率领许多外国人乘坐舳板十余只,驶到淇澳村前,向村子开枪开炮,被当地居民用土炮击退。1833年10月的淇澳村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居民一次较大规模的自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虽然规模比广州三元里居民抗英斗争小,但时间要早八年,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资料
淇澳岛——珍藏之岛.珠海高新区.2025-02-07
走进珍藏之岛,探寻淇澳生态之美.珠海高新区.2025-02-07
珠海概览.珠海市统计局.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