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熊三拔

熊三拔

熊三拔(Sabbatino deUrsis,1575-1620),字有纲,是一位活跃于17世纪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他在明朝末期来到中国,主要从事西方水利科学的研究。1606年,熊三拔抵达北京,协助利玛窦工作,并跟随他学习中文。他还参与了历法的修订工作,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了多种西方历法书籍。由于受到监督官员的妒忌,他转向水利研究领域。1617年,熊三拔与其他传教士一同被驱逐出京,最终在澳门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熊三拔出生于意大利普利亚地区的莱切市。1597年加入耶稣会,随后进入罗马学院学习,但不久便离开学校。他的成长故事与利玛窦的经历颇为相似。在前往中国的旅程中,他的祖父给他写了一封信,提醒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谨慎行事并承担责任。

在华活动

1603年,尚未完成神学学业的熊三拔获得了前往传教区的许可。1606年,他随郭居静神父从澳门返回南京,并直接前往北京。在那里,他继续向利玛窦学习中文,并专注于中国自然哲学的学习。利玛窦对熊三拔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性格温和、谦逊,因此在临终前将院长的职责交给了他。

1611年,朝廷首次提出修改历法,但由于钦天监礼部官员的能力不足,请求皇帝派遣外国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因此,皇帝任命庞迪我和熊三拔进行修历工作。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欧洲印度和中国的日食计算结果,成功测定了北京的经纬度。然而,由于中国官员的嫉妒和傲慢,这项工作被迫中断。熊三拔随后开始致力于制造各种水力机械,引起了皇帝的兴趣和赞赏。

1612年,应徐光启的要求,熊三拔编写了《泰西水法》。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徐光启提到,尽管熊三拔最初对此有所犹豫,但他最终同意出版这本书。1616年,由于南京教案的发生,熊三拔和其他传教士被驱逐到澳门。在他们离开后,徐光启安排一位忠诚的教徒守护教堂和利玛窦的坟墓,直至1622年教难平息,神父们才得以重返故地。

1620年5月3日,熊三拔在澳门逝世。尽管身体虚弱,经常发烧,但他除了日常工作任务外,还教授年轻教友哲学,指导儿童学习汉语,并向未来的教士传授语言和中国古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些繁忙的工作最终导致了他的健康状况恶化。

轶事

熊三拔曾在1610年预测了一场日食,这是中国传统天文学未能预见的,这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西方耶稣会在改革中国历法方面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反对势力的存在,他和同事迭戈·帕托哈不得不放弃该项目。1612年,他口头翻译了阿戈斯蒂诺·拉梅里的一部关于液压机制的作品,由徐光启将其转化为中文,并以《泰西水法》为名出版。

作品影响

熊三拔的主要著作包括《简平仪说》、《泰西水法》和《表度说》。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西方水利技术的深入理解,也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泰西水法》,它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的书籍之一,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评价

徐光启曾高度评价熊三拔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他们是拥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他们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他认为熊三拔等人用真诚的心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信任和支持。此外,倪波路也赞扬了熊三拔在传播西方工程技术方面的贡献,指出他是引入西方工程学的先锋。

参考资料

熊三拔.个人简历网.2024-08-19

熊三拔.中华典藏.2024-08-19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雕塑.快资讯.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