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滢
陈纪滢(1908—1997)作家。本名陈奇滢,笔名有滢、丑大哥、生人、影影、羁瀛等。河北安国人。
人物简介
陈纪滢于1908年3月20日生。北平民国大学、哈尔滨市政法大学夜间部毕业。1924年在北平市《晨报》开始发表作品。20年代后期,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办《蓓蕾》文艺周刊。1928年和孔罗荪共同发起成立“蓓蕾文艺社”,为形成东北作家群起了重要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离开哈尔滨去关内。曾任职邮政部、邮政储金汇业局,后任《大公报》记者、编辑、驻新疆特派员、驻苏联特派员,1932年到上海市从事新闻工作与创作。1935年创办《大光报》。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市主编《大公报》副刊。被聘为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陈纪滢任哈尔滨市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1948年当选第一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1949年8月12日赴台。去台湾后任《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常务董事。1993年8月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97年5月22日辞世,享年90岁。
生平简介
陈纪滢,(1908年3月20日—1997年5月22日),著名的记者、作家。本名陈奇滢,笔名有滢、丑大哥、生人、影影、羁瀛等。河北安国人。
陈纪滢的职业本来是邮局的一个工作人员,业余记者、编辑。却因缘际会,成了著名的记者,有过几次传奇的采访壮举,比如到伪满洲国和新疆的采访,都是那个时代的专职记者没有做到的。因为编副刊的原因,他认识那个时代的大批作家,对日本作家的访问,以及他对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沈从文、彭子冈等人的回忆,都与众不同,有独特而珍贵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自己也成了很出色的作家。
1924年陈纪滢在北平市《晨报》开始发表作品。20年代后期,他曾在哈尔滨市《国际协报》主办《蓓蕾》文艺周刊。
1928年他和孔罗荪共同发起成立“蓓蕾文艺社”,为形成东北作家群起了重要的作用。《国际协报》作为东北地区新闻史中民办报纸的代表,经历了民国和东北沦陷两大特殊历史时期,其在东北沦陷前后不尽相同的办报实践使最初确定的办报宗旨未能完全实现,在日本势力影响下,该报的命运也便成为东北国人报纸的历史缩影。
九一八"事变后,陈纪滢离开哈尔滨去关内。曾任职邮政部、邮政储金汇业局。
1931年年底,接受天津市《大公报》之聘,担任东北秘密通讯员工作,到1932年撤退回上海市,一边在邮局工作,一边从事新闻工作和创作。1933年奉《大公报》之命秘密回东北采访。同年12月,在《大公报》发表《东北勘察记》。
1934年回上海,结交30年代各种文化人。1935年创办《大光报》。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市主编《大公报》副刊《别墅》。
1937年10月,回大公报,后任《大公报》记者、编辑、驻新疆特派员、驻苏联特派员。1938年首次去天山。
1940年、1942年又两次去天山。1940年8月,游记《新疆鸟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5年1月,小说《新中国幼苗的成长》由重庆建中出版社出版。1946年5月1日,辞去《大公报》职务。
1947年1月陈纪滢出版小说《春芽》。
1949年8月12日他离开桂林市去台湾台北,专任台湾地区民意代表。至此开始了其创作鼎盛期。后任台湾《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常务董事。
1993年8月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他于1944年、1960年分别获教育部文学奖,1983年荣获加利福尼亚州世界开明大学文学系博士学位。
1997年5月22日辞世,享年90岁。
个人著作
其著名的作品有作品包括游记《欧阳剪影》(1950)、《美国访问》(1964)、《西班牙一瞥》、《欧洲眺望》、《西德小驻》(1968)、《了解琉球》(1969),散文集《寄海外宁儿》(1950)、《梦真记》(1951),小说《荻村传》(1951)、《赤地》(1955)、《贾云儿前传》(1956)、《华夏八年》(1960)、《华裔锦胄》(1979),论著《文艺新里程》(1956)、《百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1958)、《常青藤盟校及其他》、《美国的新闻事业》、《美国的图书馆》、《美国的博物馆与陈列馆》》、《时代杂志四十年》、《读者文摘是怎样办起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盖斯特东方收藏》(1965),传记《报人张季鸾》(1957)、《齐如老与梅兰芳》(1967)、《白霜道路》(1969)等。
东北办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参加中国国民党接收人员到东北接收,12月26日到达哈尔滨市,被任命为哈尔滨市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当时曾向国民党哈尔滨市长杨绰庵表示,到哈后先把报纸办起来,并与赴大连市接收的赵惜梦相约:"一南一北,办两张理想的报纸,互相呼应,以便施展多年有志新闻事业的抱负,对国家有所献替。"可他理想的报纸,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版,杨绰庵等得很不耐烦,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会上,点名批评了他。30多年后,他在台北市回忆说,当时到哈后,"从共产党手里分来印刷机器、收音机报机等。偷偷在一个旅馆里请专家收听中央社在重庆的新闻广播,一切大体就绪,专等出版印刷了,局势突变,共产党又包围了哈尔滨市,逼着接收人员再度撤退”。他把4个月内未能出版的责任推给了共产党。他在哈尔滨出版了《市民生活》半月刊外,还办了《平报》,这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剪刀加浆糊"而成的报纸。但时间不长就停刊了。他于1946年4月中旬,便离开哈尔滨,"循陆路到南京"。
人物作品
《陈纪滢文存》内容简介:陈纪滢的新疆采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