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碧镇

金碧镇

金碧镇,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地处黔西市南部,东邻雨朵镇、金兰镇,南接五里布依族苗族乡,西靠锦星镇林泉镇,北与绿化白族彝族乡接壤,行政区域面积89.24平方千米。

元代时期,纳入官办亦溪不薛牧场;1984年5月,改金碧镇;1991年7月,砂龙属、红岩2乡并入。2020年,金碧镇常住人口为30970人。截至2020年6月,金碧镇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辉煌社区。

2011年,金碧镇财政总收入1692.5万元,比上年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3233元。2018年,金碧镇有工业企业19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纳入官办亦溪不薛牧场。

明代时期,为水西地区牲畜交易市场之一。

清代时期,为黔西州安德里设治地,因街道在砂嘎坡东丘陵凹地而名砂窝。

民国三年(1914年),为黔西市南一区设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金砂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更名南明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复称金砂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砂镇改为金碧乡。

1953年5月,划置金碧、瓦厂、雨寨、砂龙属白泥5乡。

1955年,瓦厂、雨寨2乡并入金碧乡。

1958年9月,金碧乡改公社。

1984年5月,改金碧镇。

1991年7月,砂龙属、红岩2乡并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金碧镇位于黔西市西南部,距省城120公里,离黔西城关13公里,是黔西县新兴旅游乡镇之一。旅游资源丰富,这里山清水秀,峰峦叠翠,森林密布,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度假、避暑、观光之地。金碧镇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500多米,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无霜期300天左右,日照率35%以上,境内雨量充沛。

地形地貌

金碧镇地处黔中丘陵向黔西北山地过渡的倾斜地段,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300米,属半山地丘陵地带。金碧镇辖17个村和一个居委会共197个村民组、9528户、41250人。金碧镇是一个多民族乡镇,主要有布依族、水、苗、彝、白、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全镇共有耕地35267亩,其中田13801亩、土15616亩、荒山草地开垦地1590亩,森林18000亩、湖泊水域3000亩。金碧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气候相近,冬暖夏凉,全年风和日丽,无霜期达300余天,温差悬殊不大。雨量充沛,年降雨1100毫升以上,水源丰富,“湖光倩影”湖泊群是贵州省三大湖泊群之一。金碧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活,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半山地丘陵地带。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金碧镇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65天。

水资源

金碧镇境内河道属乌江水系雨朵河流域。有小河4条,淡水湖33个。

土地资源

金碧镇有耕地面积31790亩,其中旱地17990亩,水田13800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金碧镇辖18个行政村:辉煌、新富、口寨、折坤、土桥、荷花、新兰、联合、新团、中同、万家寨、张家桥、中寨、杨家店、双寨、红寨、绿峰、高山,下设19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金碧镇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辉煌社区。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金碧镇总人口485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972人,城镇化率18.5%。另有流动人口318人。总人口中,男性24512人,占50.52%;女性24008人,占49.48%;14岁以下10223人,占21.07%;15—64岁35153人,占72.45%;65岁以上3144人,占6.4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0391人,占83.25%;少数民族8129人,占16.7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5.84人。

截至2018年末,金碧镇户籍人口为50697人。

2021年6月30日,黔西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截至2020年金碧镇常住人口为30970人。

经济

第一产业

2011年,金碧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1亿元。

金碧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5369吨,其中水稻4160吨,玉米8785吨,大豆416吨,杂粮523吨,红薯854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辣椒、油菜。2011年,辣椒产量631吨,油菜籽产量611吨。

第二产业

金碧镇形成以原材料加工和副食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金碧镇有工业企业10多家,职工165人,实现产值690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金碧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134万元,比上年增长4.8%;各项贷款余额7094万元,比上年增长23.1%。

文化

地名由来

古称“蛇场”,清代名“砂窝”,后置金砂镇,与白碧乡合并时各取一字,组名为金碧镇。

文物古迹

金碧镇有唐、宋、元、明、清以来布依民族为保护生态遗留下来的岩摩石刻,有“亦溪不薛”遗址文化,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孙铁穆尔因政治避难,在新富建立全国七大军马场之一“亦溪不薛”军马场。“亦溪不薛”是蒙古语,意思是水西马,布依民族山歌所唱的“湖畔舞剑拔晨雾,夜枕听涛待鸡鸣”就是历史的见证。

(一)金碧镇新富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唐、宋、元、明、清以来布依族民族为保护生态遗留下来的岩摩石刻,有“亦溪不薛”遗址文化,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铁穆尔因政治避难,在新富建立全国七大军马场之一——“亦溪不薛”军马场。“亦溪不薛”是蒙古语,意思是水西马,全国著名的水西马就产于此,现在布依民族山歌所唱的“湖畔舞剑拔晨雾,夜枕听涛待鸡鸣”就是历史的见证。

(二)红色文化: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金碧古镇蛇场与老百姓欢度新春佳节。红军在这里“打土壕、分田地”,宣传抗日救国真理,深受老百姓欢迎和拥护,新春过后,金碧就有700多人跟随红军北上,从此踏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现在金碧还流传着红军在这里的很多动人的故事。

民俗风情

金碧镇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有布依族6月6日春节、苗族4月8日跳花节等民俗节日。每逢节庆日,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欢庆佳节,节庆日有对歌、吃棕子、敬酒、祭祀等民俗风情,在布依族婚礼上,有原生态的情侣情歌对唱,敬客人的敬酒歌等。

新富村33个湖泊周围,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有布依族6月6日过新年、苗族4月8日跳花节等。每逢节庆日,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欢庆佳节,节庆日有对歌、吃棕子、敬酒、祭祀等民俗风情,特别是布依族婚礼上,有原生态的情侣情歌对唱,敬客人的敬酒歌等。

交通

金碧镇境内有321国道经过。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金碧镇有小学12所,在校生3873人,专任教师21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初中2所,在校生1868人,专任教师11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74%。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金碧镇有村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图书室17个。2011年末,广播站、电视转播站各1个,数字电视覆盖4个村1个社区,共1010户。

2011年末,金碧镇有体育场地5处,学校体育场地14处。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金碧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民营医院1所,村级卫生室14个;病床25张,固定资产总值7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5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金碧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2户,人数129人,支出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6%,月人均183.9元,比上年增长2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6人次,支出1.3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53户,人数4589人,支出491.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月人均89.2元,比上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9人,抚恤费事业支出6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社会福利费5.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敬老院1家,床位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0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金碧镇有邮政局1个,服务网点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3156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6%;移动电话用户7250户。

基础设施

排水管

2011年末,金碧镇有供水站1个,日供水量2万吨。供电2011年末,镇区变电站1座。

建设发展

金碧镇各族人民在中共金碧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喜人。小城镇建设有力地拉动了金碧镇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金碧镇经济的繁荣,全年金碧镇总产值达6328.13万元,人均1534元,为金碧镇全面迈进小康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金碧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粮食主要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烤烟、西瓜、小辣椒等。由于受市场的影响现在油菜已成为继烤烟后的主要经济支柱。金碧镇根据自身条件--水域面积广、稻田多、森林覆盖率高、荒山草地灌木林多的特点,努力寻找后续财源,为农户增收、壮大财政收入。发展畜牧业是继烤烟、油菜后的第三大经济支柱,在条件好的村发展养殖基地为农民创收。基础设施在金碧镇经济持续发展中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抓住机遇,争取各方面支持,使全镇各项事业与该镇的经济协调发展,经过金碧镇党委、政府与全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建设成绩菲然。金碧物业这块热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开发力度不够。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金碧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黔西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黔西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黔西市人民政府门户网.2021-07-01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