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楸

灰楸

灰楸(Catalpa fargesii),俗名为光灰楸、紫花楸、滇楸、紫楸、川楸、滇楸等,是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属(Catalpa)植物。灰楸自然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

灰楸为乔木,高达25米。幼枝、花序、叶柄均被分枝毛。叶厚纸质,卵形或三角状心形,长13-20厘米,宽10-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微心形,侧脉4-5对,基部3出,幼叶上面微被分枝毛,下面较密,后脱落无毛;叶柄长3-10厘米。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7-15花。生于海拔700~1300米的村边、山谷等地。灰楸属阳性树种,喜温凉气候,稍耐湿,微酸性、钙质土均可生长。

灰楸常栽培作庭园观赏树、行道树;木材细致,为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树种;嫩叶、花供蔬食,叶可喂猪。2016年,灰楸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二批)》。

历史

中国最早记载此木的古籍为《诗经》,在《秦风》《大雅》《周南》中均有提及,如《周南·汝坟》云:“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据考证,“条”即指灰楸。《尚书·禹贡》中亦有“厥木为条”的记载。可见古代此木分布普遍。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载:“淮北市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描绘出2000多年前楸树在中原、华北、西北大地种植的盛况,而经营大面积楸树的人家都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户。

分类

灰楸属于紫葳科、梓属。梓属常见的树种有藏楸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灰楸Catalpa fargesii、美国梓树Catalpa bignonioides、楸Catalpa bungei、杂种梓树Catalpa erubescens、梓Catalpa ovata。灰楸的变种有滇楸Catalpa fargesii f. duclouxii、灰楸(原变型)Catalpa fargesii f. fargesii。

特征

株、枝、叶

灰楸为乔木,高达25米。幼枝、花序、叶柄均被分枝毛。叶厚纸质,卵形或三角状心形,长13-20厘米,宽10-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微心形,侧脉4-5对,基部3出,幼叶上面微被分枝毛,下面较密,后脱落无毛:叶柄长3-10厘米。

花、果、种子

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7-15花;花萼2裂达基部,裂片卵圆形;花冠淡红或淡紫色,内面具紫色斑点,钟状,长约3.2厘米;雄蕊2,内藏,退化雄蕊3,膛室叉开,长3-4毫米;花柱丝形,长约2.5厘米,柱头2裂。蒴果细圆柱形,下垂,长55-80厘米,果爿革质,2裂。种子椭圆状线形,薄膜质,两端具丝毛,连毛长5-6厘米。

分布范围

灰楸自然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西北是灰楸的主要自然分布区,在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广泛分布。

生境

灰楸生于海拔700~1300米的村边、山谷等地。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19.2℃。

习性

灰楸属阳性树种,喜温凉气候,稍耐湿,微酸性、钙质土均可生长。栽培以疏松肥沃的中性土壤为佳。

繁殖

繁育类型

自然界绝对自交或杂交的植物类群很少,大多是两者兼而有之并采取混和交配的繁殖对策模式。灰楸杂交指数为4,判定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309,判定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套袋—人工授粉试验结果显示,灰楸为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合,需要传粉者。3种方法判定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判定,灰楸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合,需要传粉者。灰楸自花可孕,但自交结实率低。存在自交衰退。

传粉系统

灰楸具有保证异交的许多特征:花序中花朵数目较多、下萼片较大、具两个黄斑、颜色鲜艳、具蜜腺、花粉粒多、柱头面积大并具许多突起、灰楸的柱头与花冠平行或部分在灰楸具有保证异交的许多特征:花序中花朵数目较多、下萼片较大、具两个黄斑、颜色鲜艳、具蜜腺、花粉粒多、柱头面积大并具许多突起、灰楸的柱头部分在花冠外。对灰楸的传粉媒介检测结果表明,灰楸为风媒、虫媒植物,与传粉媒介的关系属泛化类型。灰楸表现为散粉期滞后于可授期。一般可授期开始较散粉期早1~3d,结束较散粉期早2~5d,并且居群散粉期和可授期的重叠期较长,确保在不同时间发育成熟的雌蕊完成授粉、受精卵作用;另一方面单株花期长,预示着传粉、授粉相对不集中,这可以避免花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急骤降温,大雨等)使传粉、受精这一生殖过程中断,这也是灰楸长期适应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种生殖策略。

生殖补偿机制

为了保证种群的繁衍和后代的生存,生物往往发展出一整套必要的生殖补偿机制,以保证物种的延续。灰楸自由授粉的结实率低,在有性繁殖受阻的情况下,以根状茎进行旺盛的无性繁殖,保持了较高的种群繁衍能力。正常年份,灰楸花期4月底至5月中旬,顶芽分化为花芽,顶芽下部的芽发育为叶芽。如果遇到严重晚霜,灰楸花芽受到冻害,顶部花芽不能正常开花时,顶芽下部的芽将发育为花芽,同时花期延后到5月底到6月中旬。保证了灰楸有性生殖。

繁殖

灰楸繁殖方式在当地以在大树周围掘取根蘖苗进行造林为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灰楸的发展。随着生态建设的蓬勃发展,也逐渐采用播种、嫁接、扦插等方法繁殖。

栽培

播种育苗

纯度75%~80%。用35~40℃的温水浸种直到冷却,再继续浸泡24h让种子充分吸水,塑料大棚于3月中旬、大田于4月上旬播种。播前畦床灌足水,条沟撒播,行距25cm,播种量30kg/hm2。播后用过筛腐质土覆盖,厚0.5cm,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畦床面覆盖草帘增温保湿,防止土壤板结,及时浇水,保持床面湿润。7月份苗木进入旺盛生长期,每隔20d左右施150kg/hm2速效氮肥或腐熟的人粪尿,及时浇水、中耕、除草、松土等。

扦插育苗

采集1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穗条。秋末落叶后采集穗条,分级,湿沙埋藏越冬。扦插时间为5月中旬,插条长8、12、16cm,留1~2个叶片。插前对插条用1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再用清水冲净;扦插时用500mg/L的IBA+NAA(1∶2)速蘸处理5~10s。扦插深度为插条的1/3。插后用800倍多菌灵溶液进行喷洒灭菌消毒,以后每隔10d重复1次;每天早7时至下午5时进行喷雾,间歇时间为5min,喷雾时间90s。插穗生根后,逐渐减少喷雾次数,以提高苗木的适应性。每隔10d喷1次1g/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插条生根和生长。

嫁接育苗

从当地优良单株上采集当年生的木质化程度高、叶芽饱满的枝条作为接穗,以1年生黄金树实生苗作为嫁接砧木。在3月中旬穗条芽膨大时进行嫁接,方法采用单芽劈接法。

生态

灰楸具有较强的消声、滞尘、吸毒功能,对环境无污染,因其“材”貌双全,自古素有“木王”之美称。

主要价值

灰楸为食用木本植物。嫩花、叶可食用。《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陕西草药》等文献中有食用记载。如:《中国植物志》第69卷:“常栽培作庭园观赏树、行道树;木材细致,为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树;嫩叶、花供蔬食,叶可喂猪。”可见灰楸一身是宝,颇有经济价值。灰楸花朵较大,且十数朵集生一处,易于采摘。一些产地民间素有食用其鲜花和嫩叶的习惯。其鲜花营养价值高,是上乘食物原料。可用来加工糕点、饮料、菜肴等各种美食;其嫩叶则可用来炒食,做汤,凉拌等。灰楸花、叶的食用仅见于民间。

文化

自古人们就把楸树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广植于皇宫、庭院、刹寺庙宇、胜景名园之中。众多古籍对其形态之美赞颂不已。《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唐代韩愈《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又诗云:“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间。”

歙县雄村中心学校校园东边两株高达18米、胸围超3米的灰楸树。这两株200余年的灰楸,传说系古代皇帝御用“宝树”,是清朝“代君三月”的宰相——曹振镛从京城带回来栽种在宰相府后花园“非园”里,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名贵之树。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游城南十六首·楸树》中称:“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此诗句形象地勾画出楸树之花盛开时的卓越风姿,与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古流行“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谚语。在北方农村,人们建造房屋和制造家具则首选楸树材,有“一楸二柞三曲柳”的选材俗语。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楸树栽培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楸不结籽而根蘖性强的特性,采用截取根条埋地萌发的方法繁殖。《齐民要术》记载:“楸既无子,可与大树四面,挖坑取裁之。方两步一根。”明代《农政全书》载:“春月断其根、茎于土,遂能发条,取以分种。”

参考资料

灰楸.植物智.2025-04-14

灰楸.植物智.2025-04-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二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4-14

楸树:材貌双全 百木之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4-15

梓属.植物智.2025-04-14

“宝树”灰楸萧瑟美.黄山文明网.2025-04-15

雄村古树故事之五:宝树——灰楸 .歙县人民政府.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