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疃中学
许中学属于教育机构,该学校的类型是中学。
学校荣誉
2012年中考中,有49名同学取得了700分以上的好成绩,600分以上的有265名,在全县所有农村中学中考成绩排名榜上高居榜首,实现了“八连冠”。积极参加市、县各项文体活动。在蒙城县校园科技文化中国艺术节上,许疃中心小学获得女子乒乓球单打第一名、团体第二名;许疃中学创作的《满江红》节目,被推荐到亳州市作为全市唯一农村中学代表队参加演出,并获得市领导的好评;在全县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该镇的两名同学分别获得蒙城县七、八两个年级的第一名。教育教研成绩卓著。
许疃中学现已被命名为蒙城县首批课改示范校;许疃中学申请的“信息资源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教师,获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教坛新星。教育创新实现突破。2012年,许疃中学开展寄宿制办学的经验,被《安徽经济报》以“创新办学模式、营造和谐校园”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并受到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的肯定;赵集中学被评为全市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教育软硬件明显提升。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投入,该镇的教育教学硬件设备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学校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学习氛围等软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善。
学校计划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强化目标考核。
该镇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打造“学在许疃”品牌,深入实施“教育强镇”战略,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强镇的各项基础性建设,同时,将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明确细化责任,增加考评权重,定期开展教育督导评估。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该镇制定了《许疃镇教育质量考核管理办法》,推行“过程+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机制,对教师实行客观、公正评价,本着“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了“两基”工作机制。2011~2012学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
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该镇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成了许疃中学花园改造、学校食堂综合楼建设及配套设施、寝室楼改造等工程项目。该镇又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赵集中学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学生食堂,并于去年暑期开始投入使用。该镇投入30万元,对赵集幼儿园进行了维修改造升级;该镇还投资10万余元修建许疃中学、赵集中学下水道,又投资2.8万元在所有学校附近道路安装减速带,并出资11万元安排专用校车,专用于接送吴刘搬迁庄的中小学生,确保学生上学、放学的人身安全。昆蒙新型建材公司距离许疃中心小学较近,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声,通过多方积极协调,该镇又投入资金加装防尘罩、降噪设备等,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学生的影响和干扰。该镇不断加大对优秀师生的表彰奖励力度,同时通过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对全镇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家庭的资助和激励,仅2011年、2012年两年,全镇共计资助贫困学生100余名,资助金额30余万元。该镇总投资700万元的许疃公办幼儿园项目,正在实施中。
四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发展。
该镇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升教育质量,夯实教学基础,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体育和艺术活动,依托书画周、文艺演出周、红歌会、读书月、手工作品展等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是关爱留守儿童,彰显人本情怀。
许疃镇共有留守儿童3000余人。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关爱留守儿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制订并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并利用广播、会议,发动全镇上下共同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幸福。每年节假日期间,该镇党委、政府以及镇关工委、镇妇联等部门都会走进留守儿童家中,走到留守儿童身边,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该镇政府和许疃中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里面安装了电视、亲情电话、电脑,同学们可以在这里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或打电话,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谈心,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六是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和谐。
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坚持校务公开。加强中学管理,解决住校生的吃、住、行、学等问题,确保学生吃得安全营养、住得安全舒适、学得健康开心、走得安全放心。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加大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力度,形成“人人抓安全、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教育氛围,实现了全年安全“零事故”目标。
尊师重教给许疃镇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大发展,该镇党委书记李飞对记者说:“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发展一切!许疃镇将一如既往地更加注重教育经费持续稳定投入,更加注重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工作,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查找薄弱环节,学习先进经验,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确保全镇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