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泰伯庙

泰伯庙

姬泰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是为纪念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原为泰伯旧居,死后改为他的祠庙,经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该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的伯渎河畔,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家”。

泰伯逝世后,葬于距离梅村五里的古皇山中。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刘志会稽郡太守糜豹在墓侧建造规模宏伟的墓园。在建筑泰伯墓的同时,桓帝赦令即宅为祠,在梅里(今梅村)将泰伯故宅改建为泰伯庙。泰伯庙原来规模宏大,有大殿、采芝堂、大树堂、德洽堂、大夏堂、慈俭堂等。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邑侯姜文魁重建大殿;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于此,泰伯庙遭火焚,仅剩大殿;清末,重建德洽堂,整修了大殿;20世纪90年代,对泰伯庙进行大规模修建,修建后的泰伯庙庄严辉煌,古朴典雅。

截至2024年2月,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街道”;桥北立花岗石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坊北为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丹顶鹤雕饰;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2006年5月,泰伯庙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也是寻根祭祖、烧香、许愿的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姬泰生日这一天,四周百姓都会来庙内,烧香拜“让王”泰伯;所形成的泰伯庙会,于2014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吴国”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2006年0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东汉以来,梅里泰伯庙的兴废,在南北朝之前的一段情况已很难考证。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为写于魏晋时期的《吴地记》。其中有关于梅里泰伯庙的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元·王仁辅的《无锡县志》明确记载:"吴泰伯庙在州(无锡州)东南五里景云乡,临伯渎河。"这部县志引用了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泰伯开渎以备旱涝,百姓利之,为立庙于渎侧。鸿山梅里皆有泰伯庙。"元《无锡县志》还记载了元代至顺年间修泰伯庙之事。经过元末江南地区的战乱,梅里泰伯庙已十分破旧。洪武10年(1377)在无锡县城内小娄巷建了新的泰伯庙"以便祀事"。

明弘治13年(1500)无锡知县姜文魁带头捐俸,募集财物修庙,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姜文魁在原庙旧址不远处稍移了一下位置,泰伯庙仍处在伯渎河河岸上,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庙终于落成。"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姜文魁"重构殿寝门堂,规制有加于昔。""立石表,置祭器,列入祀典。"从此"殿寝明堂,圭洁靓深,石表对峨,过者悚息,春秋献享,永永无怠。"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来姬泰庙的基础,从此以后,梅里泰伯庙成为祭祀、纪念泰伯的中心。弘治修庙以后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梅村泰伯庙又"日就倾……墙垣檐宇,莫支霜露,庭中古柏,半供樵苏。"这次由驻庙道士募得倪瓒的捐资,于万历24年(1596)重新修复了泰伯庙。这次修葺之后,泰伯庙每过几十年即能得到一次修缮和扩建。

明天启3年(1623)、清康熙31年(1692)、57年(1718)、乾隆3年(1738)、爱新觉罗·颙琰23年(1818)、爱新觉罗·旻宁29年(1849)相继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泰伯庙颇具规模,增加了许多建筑,丰富了它的人文内涵。经过世代修建,泰伯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有金水河、香花桥、(左图)"至德名邦"石坊、乌头门、戟门、至德殿、祖师殿、关帝殿;中轴线以东为东院,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仓厅、小让王殿、大夏堂、慈俭堂、圣堂、还山小筑;中轴线以西的西院有珠宝堂、云山深处、德洽堂、采芝堂、隔凡楼、大树堂。泰伯殿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江南有名的古迹。咸丰10年(1860)无锡失陷于太平军。泰伯庙除大殿和两庑之外,其余所有建筑全被拆除烧毁。清末民初,两庑亦遭火灾,大殿虽巍然独存,但亦已破旧。民国年间,吴氏族人稍稍复建了一些建筑。抗战胜利后还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解放后,泰伯庙重新遭受极端左翼路线的蹂躏,五十年代初,被梅村师范的学生毁了泰伯的塑像,匾联全部亡失,不久之后,庙内建筑概被占据派作他用。至文革期间,危害更烈,此时已无人敢提泰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教条下,泰伯的三让精神已被抛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也照到了古老的泰伯庙,198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泰伯庙进行了重修。经过九十年代的大修,许多建筑得到了复建。

泰伯塑像

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头戴冕,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等十二章纹,脚穿赤。姬泰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完全符合历史人物的时代特点。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至德殿前重新制作了竖额。殿上有台湾省泰伯后人,台中吴氏宗亲会理事长所撰对联:"至德无称,八百开基绵世泽;天伦信美,千年遗范在人间。"至德殿院内两边即是东西两庑,各九间。依时间先后依次塑有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夷昧、僚、阖闾夫差季札、子胥、专诸、孙武等28人像。在至德殿东面,韩国泰伯后裔捐款恢复了泰伯庙故井,旁边立有复井缘由的仿明式四面碑。至德殿后面的一系列原有殿宇都已基本恢复。今天走进姬泰庙可感到庙貌庄严,殿宇深沉,松柏成荫,净洁清亮,体现了泰伯的开拓和谦让精神,成为江南一处吴文化教育的优良基地。

景观

历史——大规模修葺

泰伯庙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庙的最前部分,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已从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区中划归泰伯庙。坊北是由6根青石柱加青石护墙组成的乌头门。进了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迎面而立。这是八十年代重建的。过戟门后是第二个院落,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至德殿巍然而立。在修复泰伯庙至德殿时,发现至德殿的建筑虽在中轴线上,但向西南稍偏15°,而泰伯墓也有这个特点。说明当年修建泰伯庙墓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礼制。这是有待古建筑与礼制关系这个研究课题来解决的问题。重修至德殿正脊上吻时,恢复了明代式样。对至德殿的梁枋施用了明式包袱锦彩绘,给人质朴古老的感觉,又具有南方的特色。

参考资料

《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梅村|方志江苏.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4-02-29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