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来纪年

马来纪年

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爪夷文: سجاره ملايو),原名《诸王起源》(Sulalatus Salatin),中文译名又作《马来由史话》。该书是著名的古马来文献,被认为是水平最高的一部名著。相传是16世纪柔佛宰相敦·斯利·拉囊撰,但学者一般认为是由他整理和修订。原版于1612年出版。先是口头文学形式,后奉王命由宰相敦·穆罕默德·斯里·拉囊整理修改,成书年代约在1612年。2001年《马来纪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书籍内容

《马来纪年》全书34章,夸张地描写马来由王国的兴盛史。故事开头具有神话性质,叙述马来由帝王与斯坎达王之间的来往。书中内容叙述关于马六甲王朝(即满剌加王朝)的族谱和历代苏丹的世系的传说;马六甲苏丹国的成立、盛衰以及与邻国的关系;伊斯兰教马六甲地区的传播的历史;以及马六甲王朝的行政层级以及其继后的国家的历史,涵盖6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摘录自其它马来文献的段落,是代表马来民族文化思想的著作,大凡学习马来语言和文化的读者必须阅读之。在历史学角度而言,此书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史实,真伪混杂,但毕竟是马来文献中仅有的史书,引用之前须先予以严加考订。此外,《马来纪年》有很高的文学性,是马来古典文学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出版发行

自十九世纪以来,对该著作的整理出版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831年,马来语著名教育阿卜杜拉·宾·阿卜杜尔迪尔·蒙希曾用阿拉伯字母整理出版。1952年,由T.D.西杜莫朗和荷兰阿·德欧教授用拉丁字母整理出版。1967年,牛津大学又出版了一个较详细的版本。至今出版的部分为其主要内容,尚有不少文稿仍需研究整理。

书籍价值

由于作者对朝廷了如指掌,对宫廷内幕叙述详细。对社会风俗、人民生活记载也十分详细。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部长篇小说。所记事实虽非全部杜撰,但不能作为历史依据,尽管如此,对研究马来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习俗等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马来纪年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马来政府和统治者的习俗、政令和历史的资料。

书名与版本

《马来纪年》的本名是《诸王起源》(Sulalatus Salatin),一译《王族系谱》。英国人莱佛士在他的18号抄本中,把这本书改称为《马来纪年》(Malay Annals),这是第一个英文意译版本。后来在1979年左右,阿都拉沙马阿末(Abdul Samad Ahmad)编译版本用了Sejarah Melayu这个马来文书名,日后一些版本也沿用Sejarah Melayu。Sejarah在马来文是历史的意思。而中文马来纪年中“纪年”一词就源自英文Annals一词。但因内容有神话、传说、史实,疑信相参,所以有些中文译本译作马来由史话甚至马来传奇。

《马来纪年》流传的版本很多,有至少29个版本和手稿散落在各地:10个在伦敦、1个在曼彻斯特、11个在莱顿、1个在阿姆斯特丹、5个在雅加达、1个在圣彼得堡。重要的有莱佛士所藏的手抄本(分上下两卷,三十一章),和由威廉·希勒别(William Girdlestone Shellabear)所藏的手抄本(分上下两卷,三十四章,后附续篇四章)在1924年以拉丁化马来文出版。学者许云樵认为两个版本大同小异,只不过是传抄或改窜的结果。

抄本书写

《马来纪年》的手稿原本以古典马来文的旧爪夷文字体在传统的纸张撰写。以下证明了16世纪时使用纸张的可能性:抄本提到满者伯夷君主形容那些包装“薄如纸”。汉那丁的故事中也提到,到印度订购布匹,花纹图案画在纸上。这表明,在马来社会已确实在生活中使用纸张作为书写工具。

篇目

该书的篇目如下:

上卷十六章,包括芦眉(Rum)王朝世系、三王子和旧港、吉宁公主、满者伯夷、波帅(按:即苏木都剌国或巴赛[Pasai])王、信砢补罗(今新加坡)、罗侵略满剌加、中国和满剌加邦交等。

下卷十五章,包括望加锡传略、清真教义、波帅政变、阿鲁国(Aru)、彭亨王、满剌加的覆亡等。《马来纪年》全书篇目详细记载了从芦眉王朝世系到满剌加沦亡前后的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