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服
一指的是吴地的服装。二是和服的旧称,日本和服来自三国时的“吴服”。吴服又称吴织,在日语里指中国面料,日本和服特征就是受中国汉魏六朝服饰所影响。
基本介绍
吴服不但是吴地人家传统的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形态与款式。
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远古吴地的人们就纺织出了葛布,人们用自制的简单织机和经过打磨的管状骨针,把野葛皮编制成网衣,逐渐取代了树皮树叶衣。在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的物品中有三块已炭化了的野生三裂叶野葛经织物残片,经考证是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纺织品,其纬线起花的罗纹织法,可以看出吴地先民已具备相当程度的纺织技术。
吴地人的衣着习惯与中原人不同。先秦时的中原人服饰礼仪礼制已经非常规范,确定了一整套严肃而又体现威仪的礼服和常服,贵贱有差,服饰有别。《物原》记曰:“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时各以其色。”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饰等各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无论公卿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必须严格地依照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不同场合穿着服装,当时的服装多峨冠博带,上衣下裳,饰缘纹绣,宽袍右。
吴地先民纺织制衣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人们为了便于田间水边的劳作,穿着左衽、袖口窄小的紧身短衣,下身穿着短小的紧身裤或作裙,赤足或穿着用稻草、蒲草等制成的草鞋,这种装扮影响着后世数千年的吴地服饰样式。乾隆《吴县志》:“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仲雍来而人知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吴地的养蚕织绸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吴王宫廷专门设立了织造丝绸的场所,丝绸服饰逐渐在上层人士中流行。在水上劳动的渔人常赤裸着上身,露出独特的文身花样。这种文身装扮促成了后来的吴地人在衣服上刺绣的风尚。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到了战国时期,吴地习绣兴盛,甚至形成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景象,精美的绫罗绸缎缀以精致的刺绣使吴地的衣饰风格逐渐趋于完美和独特。春秋中后期,吴地的服饰形式又在本地习俗的基础上与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吸收融合,使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则至高丽、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丽。高丽王、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导者、由是得通吴。吴王於是、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妇女。——《日本书纪·应神天皇纪》
这里显示,日本遣使向“吴”寻求纺织技术,最后吴王派遣了技术人员,根据当时的时间,此处的“吴”很可能指孙吴或者后来的晋朝,以和服的一些特征来看,也显然是直接承袭了当时中国服饰的形制。
参考资料
日本和服来自三国时的“吴服”——中新网.中新网.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