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暗眼灯草鹀

暗眼灯草鹀

暗眼灯草(学名:Junco hyemalis)属小型鸣禽,繁殖栖息地是北美的针叶林或混交林区,喜欢湿地,在地面上觅食。冬季集群活动,主要吃昆虫和种子。通常将巢建在地面上,或在灌木丛及乔木下隐蔽的位置。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外形特征

暗眼灯草鹀体长14-16厘米,翼展18 -25厘米,体重18-30克。成鸟通常有灰色的头、脖子和胸部,侧面则完全是板岩灰色,灰色或褐色的背部和翅膀,腹部白色和尾下均为白色,特别是在大覆羽和三级飞羽的黑色翅膀,可见灰白色的边缘。共有十六个亚种,不同的亚种羽毛的颜色有区别。白色外尾羽在飞行时和地面跳跃时闪烁。啄通常为浅粉红色。雄鸟通常比雌鸟颜色更深一些。幼鸟通常有浅色条纹,最初啄有淡黄色边缘,并有肉垂方便父母喂养。

虹膜深褐色,腿是深褐色或灰褐色肉。一年四季羽毛不会改变,但繁殖季节外,喙尖会稍微变暗。

栖息环境

暗眼灯草鹀在繁殖季节,频繁的活动于不同的针叶树和阔叶树,河流边的森林,平时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森林接壤的牧场和老谷仓。这些鸟类避免在茂密的森林内活动,偏好的森林边缘和空地。冬季,选择杂草丛生的草地,也散落在林区,篱林接壤的住宅区,城镇和农田。垂直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下。

生活习性

暗眼灯草鹀常在地面上行走,跳跃。在秋冬季节非常合群,形成15到25只的小群活动,也和其他雀类混群。在清晨日出前25至30分钟就已经开始活动,在黄昏前约45分钟,返回栖息地休息。白天活动主要是觅食。夏季,平均每天4个半小时寻觅食物,冬季要花费约6小时。冬季食物有的,大多选择往南迁移。

主食昆虫,毛虫甲虫和蚂蚁,从秋天开始,植物材料在其饮食变得更加重要。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哈马,百慕大,加拿大开曼群岛墨西哥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丹麦直布罗陀海峡冰岛爱尔兰牙买加挪威波兰俄罗斯联邦,英国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

4月开始产卵季节。雌鸟用1至9天时间建巢。雄鸟选择的位置,运送材料。巢通常是放置在地面上,清理出一个小凹陷的边缘。巢一般隐藏在树桩、灌丛或树木附近的草丛中。有时也建在灌木或树的树枝上,距地面50厘米至2米以上。巢是杯形结构,内部用精草,苔藓植物和动物毛衬里。每季产3-6枚椭圆形的卵,长约19毫米,白色或浅绿色,上面有褐色斑点,略带光泽。孵化期仅12或13天。双亲共同育雏,小鸟出生2天睁开眼睛,一周后长出羽毛,离巢期9-13天,期间小鸡仍然部分依赖父母,至少3个星期。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Junco hyemalis - Dark-eyed Junco(Oiseaux 东篱小菊译编).www.oiseaux.net.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