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英语:Structural 实在论),又称新现实主义(英语:Neorealism),是一种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将安全视为最重要因素的学派,而权力则是国家追求安全的手段。该理论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本身。肯尼斯·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该理论的代表作品,自1979年出版以来,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主导了该领域的发展。
源流
肯尼思·沃尔兹在1979年的奠基作品《国际政治理论》中称自己的理论为“结构现实主义”,但他也有文章自我引述为“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古典现实主义为化约论(reductionism),是以个体层次(unit level)试图对整体做出解释,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论。在这样的概念脉络下,新现实主义转而从结构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认为国际关系之结构是由国际政治上权力分配的结果而决定,结构制约并影响国家之长期战略与外交政策。国家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但在结构现实主义的概念框架下认为国家间并无功能上的分殊,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因素并非国家内部之歧异,国家在国际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是造成各国对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
理论假说
在保持现实主义以经验为依据的观察上,国际关系是由互相对立的关系所组成的。新现实主义者指出这是国际系统的无政府架构造成的。他们拒绝解释国家内部的特征,视其为单一完整的行为者。主张国与国之间因为相对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对抗权力的集中。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试图采取科学和更为实证性的方式。结构现实主义重视相对收益,而新自由主义则重视绝对收益。
批评
结构现实主义受到的批评包括其假设国家是一元化的行为者(unitary actor),而忽略了国家内部可能存在的官僚机构和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这可能导致不理性的决策。此外,尽管理论假设国家为理性的行为者,会根据其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考量而理性行为,但实际上国家常常不这么做。在预测效力上,该理论也面临“见林不见树”的批评,尽管简约性同时也是该理论的优点。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根植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的,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手段。
领航人物
- 肯尼思·沃尔兹 (Kenneth Waltz)
- 约翰·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 罗伯特·杰维斯 (Robert Jervis)
- 罗伯特·吉尔平 (Robert Gilpin)
- 约瑟夫·格里科 (Joseph Grieco)
- 杰克·斯耐德 (Jack Snyder)
- 史蒂芬·华特 (Stephen Walt)
- 兰德尔·施韦勒 (Randall Schw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