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构建智慧化社区管理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打造“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定义

社区信息化是由信息产业局和政府共同支持的发展项目,旨在方便居民进行消费缴费等活动。该项目需要软件公司参与,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方协商达成合作协议。然而,当前社区信息平台的概念较为混乱,一些地区仅搭建简单的网页或者上线名为社区事务管理的软件,便声称已经建立了社区信息平台。事实上,社区信息平台的建设远不止于此,否则社区信息化早已在全国普及。因此,有必要明确社区信息平台的具体构成及其应用系统。

政策支撑

社区信息化得到了多项国家政策的支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范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行动方案(讨论稿)》《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情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

目标

社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包括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总体应用框架

社区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和整合,以社区服务管理为核心,构建纵向衔接政府(市、区、县)、街(街道办事处)、居(社区居委会)、网格,横向贯通公安、民政、劳动、计划生育等业务部门的大型业务支撑平台。针对社区用户(包括政府、居民、企业、社团组织)提供移动设备手机、互联网、信息亭、数字电视、多功能卡等多种渠道的方便服务,从而全面实现社区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

核心应用系统

社区门户网站集群

社区门户网站集群通过Internet多种途径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建立这个门户网站,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系统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社区服务中心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等多种手段与市民和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取各种信息,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变为一个咨询中心、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增值中心。

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

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用于省、市、区、街道针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分级查询统计,基础数据的来源就是社区基础信息库。所有的数据通过多种方式上报,集中存储在省、市、区的数据中心,这个系统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分级查询服务,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可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分析平台。系统可以让用户自由定义查询和统计方式;能够由客户自定义实现的高级统计分析设定功能,将各种统计业务自行加入到现有的系统中;提供报表自定义工具,用于各种查询、统计分析结果的自定义打印;设定了以下9大类别统计分析方式:社区基本情况统计、人口信息统计/特殊人员统计、党团建设统计、组织机构统计、服务情况统计、社区建设统计、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治安情况统计等;提供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决策分析应用,针对基础数据的累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应用,并且分析其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提供强大的业务自定义功能,便于日常业务扩展,由用户自定义业务功能,市、区、街道、社区各级应用自动扩展,无需逐级更新;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多种标准的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访问接口。

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

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针对目前各种服务业务办理手续烦琐提出该系统,面向街道服务大厅、社区办事窗口的服务流程管理的应用而设计。在传统的服务业务处理中经常发生多次到多个地方递交材料的情况,这部分应用就是为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办事人员,让办事的居民或单位少跑腿,工作人员多分担。主要包含服务受理、服务监督、服务指南、公共办事查询、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网上窗口业务、触摸屏查询等功能。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来实现:

(1)社区政务服务系统

社区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居委会对居民服务事项的协同办理,提高民政局、街道和社区之间的协同能力,实现日常协同办公和公众办事代理,增强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网上服务。主要应用于社区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窗口人员使用,类似于银行柜台人员使用的系统。

(2)网上服务大厅

网上服务大厅提供政府与百姓的一个交流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延伸服务触角,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层次;网上服务大厅提供一个跨越时间、空间的工作平台,居民在家就可以完成事件办理,实现网上预审完毕后、一次成功;解决居民办事“摸不着门、找不对人、跑断了腿”的问题。居民自己注册上报材料,类似于网上银行。社区政务服务系统和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进行内网的数据同步,网上提交的申请事项可以进入政务服务系统,审批结果反馈到网上,方便申办人查询办事进度和结果。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全面、准确、可靠、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含社区概况、社区组织、社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日常工作9大类业务处理。要求系统对于未涉及到的模块,用户可以进行灵活的系统自定义。

最新应用系统

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

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为创建和谐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紧紧围绕社区管理中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群众最相关的问题,整合重组社区管理各方面资源,建立统一的基层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理顺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在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好比一个巨柜,东西都放进去了,但要找起来相当麻烦,整理起来更是啰嗦,如果把柜子内部做成一个个小格子,东西放置起来有条不紊,而这个网格化正是化繁为简,化粗为细,化低效率为高效率的先进模式。北京路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动公开政务信息,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负责,以信息化网络为平台,推行社区信息公开,加强便民信息服务工作,在街道办事处和六个社区居委会服务大厅设立了镜湖区公共信息查询站(点),努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提升街道政务公开水平,方便、快捷的服务人民群众,提高行政效能

建设状况

北京路街道

北京路街道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街道、社区以“三到位”规范管理,即培训到位、考核到位、维护到位。街道投入经费两万余元,在服务大厅设立公共信息查询点,安装触摸查询机,并在社区服务窗口设置固定查询点,配备可视查询电脑及打印机。此外,街道还配备了兼职查询员,提供办事表格下载和打印服务,并建立信息咨询、投诉台账。街道还为社区主任提供了可上网的PDA手机,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北京路街道的社区查询站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促进了社区管理工作的发展。

海淀区

海淀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首先在北京青龙桥街道试点,并逐渐向全区推广。2011年,海淀区开始了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网格数据展现子系统、事件动态跟踪子系统、人员监测子系统和三维仿真服务系统。这些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GIS地图,实现了对街道资源、事件的统一管理,并通过智能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提升了社区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参考资料

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分析.道客巴巴.2024-11-26

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社区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CSDN博客.2024-11-26

GB/T 29855.规范库.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