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是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的统称。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为有道德品格的人,需要恪守节操,坚持自我不断完善,还要以自身的行为来宣示道德的高尚,以此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梅兰竹菊”的自然属性正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文化,因而被称为“四君子”。

名称由来

早在宋元时期,画家好写墨竹、墨梅,又常将松、竹、梅画在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在“三友”之外又补画兰,名之《四友图》。到了朱翊钧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竹兰菊四谱》,其在小引中写道:“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后来其友陈继儒(眉公)在这本画谱上题签“四君”,借以标榜君子之清高节操。自此,梅、兰、竹、菊开始并称,“四君子”之称慢慢开始传播。之后,又有人在四君子之外或援松树,或援水培水仙,或援奇石,组合成“五清”或“五友”。直至清代芥子园画谱》专列梅兰竹菊四谱刊行于世,四君子之说逐渐定型并深入人心。

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循环变化,对应了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并赋予其丰富的“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涌。

梅,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冬春之交开花。

梅原产于中国,植梅赏梅的记载至少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从《诗经》中的“有条有梅”,人们只重果梅而不重花梅,到秋战国时期“梅始以花闻天下”等,中国赏梅文化不断传承,梅花内涵渐趋丰富。南宋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出现。晚唐至两宋时期,中国民间艺梅赏梅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期。梅花新品种层出不穷,栽培技艺不断提高,以梅为主题的诗词书画作品大量涌现,有关梅花的著作也脱颖而出。明清时期,梅花五瓣被赋予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的五福寓意。而喜鹊登梅、竹梅双喜、梅开五福等等,也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梅也象征吉庆、传春报喜,也有刚劲、坚贞、俏丽、希望的寓意。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兰科兰属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阴润,忌干燥与阳光直射,生长于深山野谷林泉等空气流通的环境之中。丛生,叶细长,春季开花,气味清香。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关于兰花的专著。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是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其对30多个品种的兰花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宋末元初的画家赵孟坚所绘的《春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明清两代,对兰花的栽培与欣赏进入了鼎盛时期。有关兰花的书籍、画册、诗作层出不穷,瓷器、雕刻等工艺品上的兰花图案也日渐增多。

在四君子中,兰被称为“花中君子”,叶、花、香三者兼具,且具有气清、色清、姿清、韵清这“四清”的特点,被称为花中“全德”,象征孤高、雅洁、幽美、超脱。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禾本科竹亚科常绿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性喜潮湿,生长快且量大,宜植于土质深厚肥沃、水分充足、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等环境。

竹子源于中国,在古代的武器制造、水利工程、采矿、纺织机械等方面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春秋时代的竹简,曾使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得到了大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独特的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相契合,因此竹被人格化。竹子因其空心而被引伸为虚心,因其竹节而被引伸为气节,因其耐寒四季长青而被视为不屈,因其高挺而被视为正直,因其清秀俊逸而被引伸为君子,具有虚空、谦逊、劲节、不屈、萧疏、高洁、脱俗等象征意义。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菊目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短日照,于秋冬之交开花。在中国已有逾三千年栽培史,后经杂交育种、自然变异及传播等,现已演进为品种繁多、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

中国最早关于菊的记载是在《周官》《埠雅》中,而《礼记·月令篇》中的“季秋之月,鞠有早花意大利红”,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后来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其从药用又衍生出了观赏的功能。刘蒙的《菊谱》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

菊在“四君子”当中以淡泊著称,春夏之时,各种花卉盛开,而菊花则在秋冬开花,因此菊花被赋予豁达开朗、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等意义,被称作“花中隐士”,同时也象征独立寒秋、不辞寂寞的烈士人格和不趋世俗、孤傲冷峻的高士情怀。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绘画方面

梅入画始于南北朝。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宋代画梅已成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开创墨梅,杨补之创造双勾法,展现了梅的纯洁高雅和野趣。之后,元代王冕改变了宋人的水墨梅画稀疏冷倚的风格,改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元王冕墨梅图卷》是其代表作。明清画梅者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大体继承了宋人疏冷和元人繁密两种风格。

兰入画始于唐代。人们画兰,主要是寄托幽芳高洁的情操。宋代画兰之人渐多,相传东坡画兰,其间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人常以画兰来表示国土沦丧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同时代的赵孟坚郑思肖被并称为墨兰大家。元代郑所南画兰最为著名,他所画之兰素来无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样,用以表达国土已丧,自己不肯着地的情形。清代郑板桥为代表,作品多为“乱如蓬”的山中野兰。

竹入画也始于唐代。李隆基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五代十国李夫人开创墨竹法。宋代东坡用水墨来画竹之枝干、叶,用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在元、明、清三代,凡是山水或花鸟画家都会画竹,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画家中,郑板桥所画之竹最具代表性。

与梅兰竹相比,画菊相对较少。五代徐熙黄筌,元代苏明远、柯九思等曾画菊,宋明清三代画菊者均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富盛名的陈淳的《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馆,系为数不多的画菊作品中之珍品。

梅兰竹菊因其独特的植物特性、生长属性、个性品格等,便于文人借物寓意,同时题材上又利于充分发挥笔墨趣味,于是成为专门的画题,被画家反复描绘,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

诗文方面

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关于食用梅果的记载,而最早描写梅花的诗句则出自《诗经》中的《舞有梅》,该诗描述了暮春时节,梅子黄熟坠落的情景,表达了姑娘对爱情的渴求。

最早描写兰的诗句出现在屈原的《离骚》中,原句为:“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译为披着江离与偏野的芷草,系着秋兰结成的饰带。佩兰叶即佩德,用佩带香草来比喻自己重视后天修养。

中国关于竹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尚书》的《尚书·禹贡》一篇中,《诗经》中直接提及竹子的诗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在《诗经·卫风·淇奥》里的诗句——“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形容绿绿的竹林美丽繁茂的样子。《淇奥》里三章的开头,都以淇水岸边的绿竹起兴,以引出君子之“德”、之“美”。中国文学传统中以竹子比喻君子高风亮节的品格,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中,就把秋菊(菊花)与秋天联系在一起了,菊花几乎是秋天的代名词。《诗经》《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诗句。《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以表达自己勤身自勉,保持人格清白。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花中四君子.中新网.2022-11-21

【纪念文同诞辰1000周年廉政文化讲堂】唐宋文明与文同廉政文化.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3

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豆瓣读书.2023-11-28

梅兰竹菊谱.豆瓣读书.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