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桂圆桥遗址

桂圆桥遗址

2009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什邡市城南新区“亚洲最大雪茄生产基地”项目工地发现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长期发掘清理和研讨,专家确认此遗址为成都平原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遗址,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被认为是其源头,并命名为“桂圆桥遗址”。

历史沿革

2009年4月,四川省什邡市博物馆在城南开发区川渝中烟工业公司长城雪茄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调查和初步勘探,发现汉、宋时期的遗物、墓葬以及早期文化堆积。同年5月至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考古研究所和什邡市博物馆联合开展进一步勘探和小规模抢救性试掘,确定该地块存在新石器、西周、汉晋和宋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总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由于该地块被称为桂圆桥,故将遗址命名为桂圆桥遗址。7月1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专家研讨会,确认该遗址为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建议扩大发掘范围。在各级政府支持和长城雪茄烟厂配合下,遗址发掘得到资金和时间保障。参与发掘工作的机构和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德阳市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等。遗址总发掘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汉、晋和宋六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层平均厚度约0.6米,最厚处接近1.5米。各时期遗存分布不连续,主要集中在古河床西岸。

文化价值

桂圆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和独特器皿表明,该遗址可能早至5000年前,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和宝墩文化。遗址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组遗存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差异显著,推测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组遗存则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中段极为相似,属于成都平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大约在距今4600年左右。此外,遗址还包含商、西周、汉、晋和宋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这些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遗迹发现

桂圆桥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遗址南区和西区,南区分布面积最大,保存状况良好,文化层平均厚度约0.3米。遗址中发现了红烧土遗迹、柱洞、灶、灰沟、灰坑、墓葬以及大量陶器、石器等遗物。通过对地层叠压关系和文化面貌的分析,桂圆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两组。第一组遗存包括南区的第⑥层及其上下遗迹,如红烧土遗迹、柱洞、灰坑等。这些遗迹中发现的陶器和石器显示出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的不同之处,推测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组遗存包括西区第⑤层、南区第⑤层及其上下遗迹,如灶、灰沟、灰坑等。这些遗迹中发现的陶器和石器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中段极为相似,推测年代在距今4600年左右。除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桂圆桥遗址还发现了商、西周、汉、晋和宋五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窑址、灰坑、墓葬、房址、柱洞、灰沟、水沟、井等各类遗迹,以及板瓦、筒瓦片、瓦当、砖块、罐、钵、盆、甑等遗物。这些遗存扩展了人们对同时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

学术交流

2009年8月30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报以及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博物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什邡,对桂圆桥遗址进行了专题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桂圆桥遗址工地执行了最新田野考古规程,利用全站仪、浮选等考古方法,地层清晰,遗迹处理得当。桂圆桥遗址文化遗存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西周、汉、晋和宋代六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重要遗迹和文物发现,扩展了对同时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尤其是其中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的遗存,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源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四川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参考资料

桂圆桥遗址发现十周年 省市专家齐聚什邡研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四川新闻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