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又称“三边贸易”,是在三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主要是指在三个国家之间相互出口和相互进口,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外汇平衡的交换活动。

三角贸易是双边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在性质上仍属于双边贸易,是两国贸易谈判时为解决外汇收支困难问题,将贸易扩大到第三国签订三国易货协定而产生的。三角贸易包括转加贸易和单据流转两种情形,但通常以后者居多。三角贸易的核准原则包括无损于国家国际贸易信誉的三角贸易者、有利于国家外汇利润的三角贸易者、不影响国家涉及的配额者、申请人应以合格登记的贸易商为限四个方面。它既拥有可减少了贵金属货币国际流动的优点,但也存在受贸易国家数量、贸易规模和贸易流向等限制的缺陷,对于实现国际结算、提高贸易平衡、帮助外汇短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等有重要作用。

发生原因

三角贸易在性质上仍属于双边贸易,指在两国进行贸易谈判,由于两国彼此供应的商品不对路,价格不相当,进出口不能平衡,外汇收支上发生困难,不能取得协议时,把贸易扩大到第三国,在第三国之间,搭配商品,实现平衡,解决外汇收支上的苦难,从而达成协议,签订三国易货协定。

操作实务

三角贸易的方式,共有下列两种情形:

对于前者,由于弊多于利,不宜准许,而后者,则可逐案加以考虑。事实上,从事三角贸易的业者,大多也以单据流转居多。

核准原则

参考资料:

优缺点

优点

三角贸易的优点是:A国对B国的贸易逆差可以用A国对第三者C国的贸易顺差来低唱,前提条件是B国对C国的贸易存在着贸易逆差,这样,在三角贸易中便减少了贵金属货币的国际流动。三角贸易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十分流行。

缺点

首先,三角贸易受到贸易国家数量的限制,其次还受到贸易规模和贸易流向等的限制。

作用意义

三角贸易是双边贸易的扩大和发展,便于国际结算的实现,提高了实现贸易平衡的可能性,有助于外汇短缺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关概念

三角贸易(历史)

历史上有过另一种三角贸易,即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欧一些殖民强国的贸易机构在非洲、美洲、西欧三地之间进行着掠夺性贸易活动,他们从西欧带去工业品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再在美洲以黑奴变换殖民地产品运会欧洲,这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三角贸易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上起过巨大作用。

三角贸易体系

三角贸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Kiyoshi Kojima(1962)的研究,其认为美国、日本和东南亚三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开展贸易,形成了三角贸易体系。截至2012年,三角贸易体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对东亚地区生产网络中各经济体之间生产联系的概括,即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地区)将中间品出口至中国,经加工组装后出口至美国和欧盟。

三角贸易指数

三角贸易模式的日益重要性可以通过“三角贸易指数”来加以说明。三角贸易指数常被用来说明三角贸易模式的发展情况。

相关案例

欧以约

为推动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及协助中东地区的和平进展,欧盟与以色列约旦就产品进口来源地认定签署三边贸易协定,未来以色列与约旦合作产制的产品出口欧盟将取得免关税待遇,并视为复合欧盟原产地规定的产品。此一规定,对以色列与约旦合作产制的纺织品出口欧盟将有相当助益,可增强其纺织品再欧盟市场的竞争能力。欧盟与以色列及约旦签署贸易协定,除了推动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实现外,欧盟还希望利用此协议,鼓励以色列与约旦的经贸往来,让中东地区的和平有稳固的基础。

中苏芬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及芬兰政府在莫斯科完成了三角谈判,于1952年9月21日签订了《中苏芬三国关于在1952年内供应货物的协定》,以及根据此协定的中苏、中芬议定书。代表中国政府签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张闻天,代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签字的是苏联对外贸易部部长库米金,代表芬兰共和国政府签字的是芬兰共和国驻苏联公使桑斯特罗姆。三角贸易协定规定在1952年内,各以价值3400万卢布的货物由苏联供应芬兰,由分来供应中国,由中国供应苏联。中苏芬三角贸易协定的签订,促进三国见的贸易周转,有助于三角友好关系的发展。

美加墨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署的一项三边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标志着北美巨大统一市场的诞生。它不仅促进了三国经济的发展和互相融合,而且还增强了三国在世界市场上同欧洲经济区竞争的地位。对于西半球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乃至世界经济贸易格局,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