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叶假木贼
短叶假木贼(学名:Anabasis brevifolia C. A. Mey.),属于藜科假木贼属的半灌木,高可达20厘米。其根粗壮,黑褐色,木质茎分枝灰褐色,小枝灰白色。叶条形,半圆柱状,贴伏于枝。花单生叶腋,果时背面具翅,翅膜质,杏黄色或紫红色。种子暗褐色,近圆形,7-8月开花,9-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短叶假木贼是小半灌木,高5~20厘米。茎多分枝,当年枝多成对发自小枝顶端,通常具4~8节,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数分枝;节间平滑或有乳头状突起。叶条形,半圆柱状,长3~8毫米,宽1.5~2毫米,开展并向上弧曲,先端钝或锐尖,有半透明的短刺尖,叶基部合生成鞘,腋内生绵毛。花两性,单生叶腋,有时叶腋内同时具含2~4花的短枝,形似数花簇生;小苞片卵形;花被片5,卵形,外轮3片花被的翅肾形或近圆形,内轮2片花被翅较狭小,圆形或倒卵形。胞果卵形至宽卵形,长约2毫米。
花单生叶腋(有时叶腋内同时具有含2-4花的短枝而类似簇生);小苞片卵形,腹面凹,先端稍肥厚,边缘膜质;花被片卵形,长约2.5毫米,先端稍钝,果时背面具翅;翅膜质,杏黄色或紫红色,较少为暗褐色,直立或稍开展,外轮3个花被片的翅肾形或近圆形,内轮2个花被片的翅较狭小,圆形或倒卵形;花盘裂片半圆形,稍肥厚,带橙黄色;花药长0.6-0.9毫米,先端急尖;子房表面通常有乳头状小突起;柱头黑褐色,直立或稍外弯,内侧有小突起。胞果卵形至宽卵形,长约2毫米,黄褐色。种子暗褐色,近圆形,直径约1.5毫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短叶假木贼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甘肃省西部及新疆,蒙古及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700米的地区,见于冲积扇、戈壁或干旱山坡。
栖息环境
生长在戈壁、冲积扇、干旱山坡等处。
在阿拉善盟北部、额济纳旗西部的干燥石质低山残丘上构成稀疏、低矮的群落或零散生长在石缝、干涸小沟里,其盖度小于1%,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则形成合头草与短叶假木贼的放牧场,平均盖度为1%-3%。在阿拉善荒漠区、东北部的虎勒盖尔一带,有短叶假木贼草原化荒漠草地类型,其特点是在短叶假木贼小灌木植丛间混生着无芒隐子草、沙生针茅、蒙古韭以及一、二年生植物黄花蒿等,盖度可达6%左右。
在新疆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玛依尔东坡、博格达山南麓和艾比湖盆地南缘的干旱低山、洪积冲积平原、沟谷等地。并以它构成优势建群种,总盖度为5%-10%。在海拔1400-1600米的干旱低山,短叶假木贼则与沙生针茅、东方针茅、盐生假木贼、驼绒藜一起,形成以它为背景的草原化荒漠,总盖度10%-15%。
生活习性
短叶假木贼是超旱生小半灌木,抗旱、抗寒。生于戈壁、砾质山坡、冲积扇等地,成为建群种。还能生长在石质荒漠最严酷的生境中。在大面积岩石裸露,荒漠漆皮明显,几乎看不到其他维管植物生长,只有少量的合头草。
用途
短叶假木贼适口性良好,骆驼四季均乐食,尤以干枯后最喜食。马、牛乐食,羊也采食。为荒漠地区骆驼的三大抓膘饲草之一(另外两种是合头草、梭梭)。但在春季,当年的枝条长出3~4节时,采食该草易引起胀病,严重能造成死亡。因此,这个时期不宜在短叶假木贼草场放牧。
据调查,在春季,骆驼长期在短叶假木贼草场上放牧,会加速春乏,应及时将畜群转移到有由禾草(沙生针茅等)组成的草场上放牧,待骆驼的驼峰半竖立后,再更换草场。短叶假木贼是灰分型牧草,而沙生针茅和东方针茅为低灰分高氮型牧草。放牧实践证明,在家畜季节性的类群组份中,上述两种不同草群成分组成的草场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态效应。因此,为提高短叶假木贼的利用率,必须配合以禾草为主的草场,这样,才能解除家畜春乏,恢复体质。产量不高,一般鲜草产量750~1500千克/平方米。
据分析,早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生长后期下降。无氮浸出物在全生育期均较高。新鲜的肉质茎多汁,风干后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也较低。生物碱含量少,它是一种富含灰分的植物,生长末期尤为明显,可以满足骆驼对盐分的需要。
植物学史
在植物学史上,曾有著作承认Anabasis affinis Fisch. et Mey.为一独立种,但在研究与短叶假木贼的差异点时,中国植物志编委发现这些差异并不足以将其区分为独立种类。例如,Anabasis affinis每叶腋含1-6花,枝及叶有乳头状突起,而短叶假木贼的花是单生叶腋,枝叶无乳头状突起。但在实际观测中,叶腋内含数个花的标本,每个花除了具2小苞片之外,还各有1个短叶,这表明花仍然是单生的,只不过是一个短枝而已。至于枝叶有无乳头状突起,也是很不固定的,往往在两者间交替出现。因此,Anabasis affinis最终并入短叶假木贼这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