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敬熙
汪敬熙,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小说家,字缉斋,山东历城(今属济南市)人,江苏吴县籍,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生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卓著,是中国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汪敬熙于1968年6月20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逝世,享年70岁。
人物经历
1898年7月7日,汪敬熙出生于山东历城。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与傅斯年等成立新潮社。
1920年,赴美国留学。
1923年,获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
1924年,任河南中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学系系主任。
1927年,任教于中山大学。
1931年,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1945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Detwiler教授实验室做访问教授。
1946年,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47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7年—1968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6月20日,在美国逝世,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敬熙在生理心理方面造诣精深,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三点:
(一)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
(二)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
(三)研究两栖纲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1927年,汪敬熙在中山大学创立心理研究所;1931年,在北京大学心创建生理心理学实验室。
人才培养
1927年,汪敬熙在中山大学创立心理学系。汪敬熙毕生致力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造诣精深,是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发现了瞳孔收缩和扩张的皮层代表区域,并是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用于脑功能研究的人。他的研究还包括对汗腺分泌的神经调节之中枢机制的研究。
汪敬熙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授“普通生物学”等课程。
汪敬熙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等。汪敬熙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授了“普通生物学”等课程,并指导培养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内的多名学生。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心理学系和心理研究所,并在北京大学创建了生理心理学实验室,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任职
荣誉
外部链接
作品介绍
《雪夜》
汪敬熙
雪夜吞食了一些声音
如果你喊我,在那么远的地方
喊我,我会在第一场春雨里
找到吐绿的骨骼,而今夜
我无从得知,你的思念
是不是蛰入了白雪的毛孔
或像传说中的那只银狐
留下一串脚印,让我痴迷
但我可以想像,你清纯的目光
撞在雪花上,叮当作响
人物评价
“汪敬熙毕生致力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造诣精深,是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中山大学校报》评)
“汪敬熙是中国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河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汪敬熙是国际科学界知名的科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卡通频道Woolsey评)
“汪敬熙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是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并用于脑功能研究的第一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