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是指套在宋代朝服交领上的用白罗制成的饰件,上圆下方,形似璎珞;实际功能是为了防止衣服臃起,起一个压贴的作用。

文献中关于“方心曲领”的记载,往往与“曲袷”、“方领”、“曲领”混杂在一起。先秦时期尚未有“方领”之名。在汉代,“方领”不仅是上服,也成为了儒服的标志。而唐朝服饰制度中,“方心曲领”属于天子通天冠服、太子具服远游冠服及百官朝服。宋代,天子通天冠服、太子具服及百官朝服搭配中也有“方心曲领”,但其形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代的“方心曲领”在外形上已不似隋唐时期着于内衣领上的衬领,而是做成了完全独立的一种项饰,直接套于颈上,压在外衣交领之上。及至明洪武年间,方心曲领仅作为祭祀服饰搭配使用;嘉靖八年,百官祭服改制,不再要求佩戴方心曲领。清王朝时期开始推行满人服饰,方心曲领彻底消失。

方心曲领的服饰装饰形态,既符合“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观,又是古人追求审美艺术的体现。此外,宋朝“方心曲圆”服饰装饰也是宋朝“理学”思想体系在冠服制度上具体反映。

命名由来

宋式“方心曲领”乃继承汉或稍前出现的一种内衣衬领 “曲领”而来,和深衣“曲袷”以及汉代“方领”右样式及使用制度上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方心曲领”的定名,和先秦礼书“曲袷如矩以应方”的记载不无关系。北宋陈祥道《礼书》卷十所记:“深衣曲袷如矩,则其领方而已……而后世遂制方心曲领加于衣上,非古制也。”采“曲领”之制,而取“曲袷如矩以应方”之意。

历史沿革

文献中关于“方心曲领”的记载,往往与“曲袷”、“方领”、“曲领”混杂在一起。“曲袷”即深衣“曲袷”,在文献资料中出现较早。据《礼记·深衣》所载:“曲袷(音jié)如矩以应方”,汉郑玄注:“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自此,深衣“曲袷”便和“方领”联系在一起。由“曲袷如矩以应方”可知,所谓的“曲袷”其实就是古代交领的一种样式,也可称“矩领”或“方领”。

先秦

先秦时期尚未有“矩领”或“方领”之名。深衣是先秦时期出现的衣裳连体的一种服饰,战国时期比较流行,贵贱通用,且百姓或军士深衣较短,贵族深衣一般较长。

汉代

汉代,“方领”之名使用普遍。《汉书》卷七六《韩延寿列传》载,韩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植羽葆鼓车、歌车。”自汉以后“方领”不仅是上服,也成为了儒服的标志,“方领矩步”成为了儒士的代名词。

隋唐

“方心曲领”也作“曲领方心”或曲领。文献资料中“曲领方心”最先出自《隋书》卷十一记北齐黄河清年间(562-565)改易服饰制度,朝服:“冠愤各一,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袖,皂,革带,曲领方心,蔽膝,白笔,岛,袜,两绶。剑。佩。簪导,钩满为具服,七品已上服也。”而“方心曲领”最早见于《隋书》卷十二所记隋朝服制度。根据《新唐书》以及《旧唐书》记载,唐朝服饰制度中“方心曲领”也属于天子通天冠服,太子具服远游冠服及百官朝服,与北朝及隋制相同。

宋朝

按《宋史》记载,宋代天子通天冠服、太子具服及百官朝服搭配中也有“方心曲领”。“方心曲领”加于朝服乃前朝旧制,并非宋代创举。但“方心曲领”之所以成为了宋代朝服区别于前代的标志和特征,主要因为宋代“方心曲领”的形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代朝服“方心曲领”即套在项间下缀方框的圆形饰物。这种上圆下方的颈饰,在宋人形象资料中很常见。很明显,宋代的“方心曲领”在外形上巳节不似隋唐时期着于内衣领上的衬领,而是做成了完全独立的一种项饰,直接套于颈上,压在外衣交领之上。

明朝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规定了官员祭祀服饰:一品至九品,青罗衣,白纱中单,俱皂领缘。赤罗裳,皂缘。赤罗蔽膝。方心曲领。其冠带、佩绶等差,并同朝服。又规定官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绶。”可见,明朝的朝服并没有方心曲领,只有祭祀服饰有相关佩戴规定。嘉靖八年,百官祭服再次更定,彻底去除方心曲领。

清朝

在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族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自此,方心曲领彻底消失。

制作材料

外面看起来是自然弯曲,实际上应该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布片。宋代是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的独立项式。

结构特征

古代服装多是平面裁剪,因此,所谓的衣领,就是在衣襟绕颈的部分加缀规则的直条镶边。这样,平直两领相交,则交会处必然是成直角或锐角,即有了“如矩”之象。所以,无论是叫“方领”也好,称“曲袷”也罢,都是属于古时交领。

汉代

文献中对“曲领”的最早记录在汉代,是一种衬领。汉族刘熙释名》卷五《释衣服》曰:“曲领在内,以中襟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可见,曲领就是我们常见的历代帝王冕服图及魏晋唐时官员朝服图所画脖颈间之弯曲大领。

隋唐

隋书》卷十二《礼仪志七》对“曲领”有如下解释:“曲领,案《释名》在单衣内襟领上横以雍颈,七品以上有内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以下皆无。”“内单”也即“中单”,则此处“曲领”即指“方心曲领”。可见,隋制“方心曲领”是以《释名》“曲领”为制度标准的,那么唐制也应是遵循此制。也就是说,北朝、隋唐的“方心曲领”即为《释名》所记“曲领”,是一种做衬领的内衣。根据莫高窟帝像判断,唐朝“曲领”是于中单襟下别施一衿,于颈下横着,自然弯曲。“方心”一名应当与“曲领”的形状有关,外面看起来是自然弯曲,实际上应该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布片。

宋代

宋代“方心曲领”的形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人卫《礼记集说》卷一四五介绍宋方心曲领为:“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也。”宋代朝服“方心曲领”即套在项间下缀方框的圆形饰物。这种上圆下方的颈饰,在宋人形象资料中很常见。很明显,宋代的“方心曲领”在外形上巳节不似隋唐时期着于内衣领上的衬领,而是做成了完全独立的一种项饰,直接套于颈上,压在外衣交领之上。

款式分类

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领是在中单上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宋代的方心曲领是一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饰,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

文化价值

宋朝“方心曲领”的服饰装饰形态符合“天圆地方”传统哲学思维观,同时从审美的艺术角度上看,方与圆形成一种刚性与柔和的变化,也表现阴与阳之美。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这是一种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因此,“方心曲圆”服饰装饰则充分展现了宋朝“理学”思想体系在冠服制度上具体反映。在强调等级规范的同时,传递宋朝服饰图形语言特征的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