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构
杜构,字文建,生卒年不详,是唐朝时期的大臣,贤相杜如晦的长子。他出生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在贞观年间,杜构袭封莱国公,官至慈州刺史。然而,在贞观四年(630年),因弟弟杜荷谋反,杜构被罢官并流放至岭南。在流放期间,杜构因左腿筋被针梁鱼刺断,帮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最终,杜构在岭南去世。
人物介绍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往探视,升杜构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为尚乘奉御。
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杜构在登州、莱州市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其弟、驸马杜荷建议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失败被杀,因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杜构巧捕针梁鱼
据今人尹洪林所撰《杜构巧捕针梁鱼》说法,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四月,贤相杜如晦的儿子杜构在登(州)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的一条筋被针梁鱼嘴戳断。杜构养伤期间听说:针梁鱼在水中十分凶猛,农历三月至五月其在海中出现期间,百鱼全都避开了。因针梁鱼难网难钓,渔民在这三个月里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很艰难。杜构决心找到捕针梁鱼的好办法,帮助渔民们致富。杜构给皇上李世民写了封信,说明自己因腿伤致残,辞去俸禄,选了处靠海的地方建房住下来(考其址在今莱州城北大原杜家村)。杜构走访了好多渔民,总结出针梁鱼的活动规律,并仔细研究针梁鱼在各阶段愿吃的饵料。杜构知道线网很难兜住这种凶猛的鱼,只能在“钓”字上做文章。他在古书上看到“鱵(针)鱼口四寸”的记载,当悟到针梁鱼吃饵后会“吐钩”的时候,就请工匠制做了一些尖上带“倒刺”的鱼钩。他拿着这种鱼钩到海上一实验,针梁鱼吃饵后吐钩时嘴被“倒刺”扎住,一条条乖乖地被钓上来了。钓针梁鱼的实验成功后,杜构又寻来一些干葫芦,他在每两个葫芦中间系一根绳子,绳子上密密麻麻地系上带倒刺的鱼钩,这样就能捕到很多针梁鱼了,他把这个办法教给渔民,使这儿的渔民不再受贫困之苦。
研究书目
《新唐书》
《旧唐书》
参考资料
用好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今日头条.2023-12-27
杜构巧捕针梁鱼.仙境烟台网.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