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执行
股权执行是指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对作为其他公司股东的被执行人持有的该公司股份或出资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转让措施。
历史沿革
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颁布实施,其中有部分条文直接适用于公司股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这是我国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地把股权列为强制执行的标的。2001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对强制执行有关上市公司的股权程序作出较为详细、具体的司法解释。上述司法解释提供了股权执行程序的基本模式,对统一全国的股权执行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特点
启动
股权执行的启动来自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股权的执行发生于民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过程中,而民事强制执行是申请人的申请为要件的。如果没有申请人的申请,法院是不会主动启动民事强制执行行为的。这是因为股权的执行从实质上说,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处理私权利的民事行为。
依据
股权执行的依据是生效的法律文书。股权执行,必须是为了履行法院判决或其他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给付义务,才能强制股权所有人转让自己的股权;否则,不能强制股东转让股权。
内容
股权执行的内容是对被执行人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份采取强制措施。在股权执行中,人民法院强制转让股权。法律规定,只有人民法院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的权利,其他的司法机关不能行使这种权利。从股权所有人的意愿来讲,他可能不愿意转让股权,但是为了履行判决、在人民法院的强制下不得不转让自己的股权。
标的
股权执行的标的应是股权的全部内容。股权有自益权与共益权。有人认为,股权的执行可以是股权中的自益权内容。但是,在股权的执行中,股权被执行的应是股权的整体,即既包括股权中的自益权,又包括股权中的共益权。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护债权人或股权受让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只执行股权中的自益权,债权人或受让人就没有行使共益权的资格,当原股东怠于行使权利时,就可能让债权人或受让人利益难以实现;当只执行股权中的共益权时,受让人或债权人由于没有获得利益的请求权,一方面执行股权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受让人或债权人由于没有受益请求权,也就没有行使共益权的积极性了。因此,在股权执行时,必须将股权的全部内容一并执行。
后果
股权执行的后果是使股份依法发生转让。股权执行是股权转让的一种形式,都发生股份被转让的后果,广义的股权转让包括股权执行。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股权时,必须依法进行。转让的行为必须符合有关股权转让的法律规定;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必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同意,同等条件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等等。如果股权的执行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就不能产生转让的法律后果。股权通过执行,最终会有两种可能:要么由申请执行人接收被执行人所持股份而享有股权,被执行人丧失股东权利;要么由其他人(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提供对价给申请执行人的方式取得被执行人的股权。
原则
必要性原则
人民法院只有在别无他法的前提下,才对被执行人的股权进行执行。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如果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不得执行其股权。因为,相对股权执行,其他财产的执行更容易、更简便,申请人的权利也能更快地得到实现,符合执行效率原则;而执行股权会涉及诸多主体利益的维护、股权价值的评估、公司权益的保护等一系列复杂问题。2.如果可以通过收取股息或红利的方式,也不宜强制执行股权,只有当公司经营状况欠佳或执行标的远远大于被执行人在公司的可得收益的,才选择执行股权。3.即使在决定执行股权的情况下,如果公司提出以其享有的其他财产权利来代替拟执行股权的要求的,人民法院应从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在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予以支持。
个人负责原则
在对被执行人的股权执行时,应注意不要伤害了公司的利益,减少公司的注册资金总额,不能直接或变相让公司替被执行人承担责任。虽然股权执行的对象是被执行人享有的股权,但只能是股权本身,而不能是被执行人投入公司中的资本,不能因为执行股权而减少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欲达此目的,首先,应查明被执行人所享有的股权性质,对于其投入的资本,不能执行。因为此时它已是公司直接享有的法人财产权,被执行人只享有股权,这种股权本身并不表现为具体的财产。因此,法院不能擅自去执行被执行人持有股份的公司的财产。其次,法院在执行股权时,必须确保被执行人所持有股权的公司的总股本不发生变化,不得因为被执行人的股权权利转让而产生波动,影响整个公司的正常经营、运转。如果以公司的资产作为执行对象,减少公司的资本以清偿被执行人所欠债务,这样就会损害公司、公司的债权人及其他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如果被执行人以投资来逃避债务,属于以投资这种合法形式来掩盖其逃避所欠债务的目的,是被执行人对法律所保护的投资权的滥用。在这种情形下,人民法院应当将此种情形认定为法律规避,确认这种投资无效,并追回其对外投资用以偿还所欠债务。这正是个人负责原则的体现。
保护性原则
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要注意不要因为股权的执行而影响了相关公司的利益,要注意维护相关公司的权益。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被执行人股权,势必对相关公司产生影响,因此人民法院在具体执行工作中一要尽可能地维护相关公司的稳定,根据案件及相关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执行对象。二要充分保障有关主体的优先权、同意权。法院采取冻结股权措施后,应立即与公司及其他股东接触,通报情况,讲明执行案件的来源、执行依据及人民法院的工作打算,耐心解答其他股东提出的问题,请其他股东作出是否同意转让股权的意思表示,也可允许其他股东在一定期间内指定股权受让人,要求受让人履行股权转让所应承担的义务,让公司以及其他股东充分行使转让的同意权以及优先购买权。
参考资料
股权怎么执行.股权怎么执行.2024-10-28
股权应该如何执行.股权应该如何执行.2024-10-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10法律咨询.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