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扎尔辞典

哈扎尔辞典

《哈扎尔辞典》是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本书主要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并荣获1984年南斯拉夫王国最佳小说奖。

内容简介

《哈扎尔辞典》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Pavic,M.)在1984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哈扎尔是一个存在于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后又没落的王国的历史。这部《哈扎尔辞典》分为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和黄书(犹太教)三部分,综合了这三宗教各自记录下来的史实,并是以辞典的形式记录的。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被公认为一部奇书。现已译成世界上二十四种文字。

公元9世纪,阿捷赫公主坚守哈扎尔人独有的捕梦者宗教:相信梦中人能在不同人的梦里穿越,捕梦者通过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第三天神阿丹·鲁阿尼”的知识,从而获得宇宙的秘密,并无限接近雅威。公主和她的爱人萨费尔各自写了一本书,书中讲述捕梦法以及如何获得第三天神的神性的方法。这两本书即是《哈扎尔辞典》的源头,由于是两个人所写,就有了阴阳本的区别。此书过于强大,令魔鬼们感到害怕,他们让公主爱人死去,公主也被剥夺了说话能力,书散失了。那些无意中悟出了盗梦真谛的人们曾两次试图将书还原,他们根据梦境和零星线索,分别在1691年和1982年出版了《哈扎尔辞典》,但他们的尝试都被魔鬼阻断了。到了1982年,第三天神的神性正处于高峰期,三个魔鬼担心三个盗梦人获得成功,就杀死了其中两位,让另一人坐了牢,使这个知识再次成为了片断。

《哈扎尔辞典》自问世以来,就有阴阳本之分,但阴阳本究竟有何不同,作者并没有说明。据参考,阴本和阳本(中文版)只有11行字不同,但又从来没有谁能说清楚这11行不同究竟在书的哪个位置。对于这个谜,本书中文译者之一南山的解读是,“米洛拉德·帕维奇这样做,第一是对流传下来的哈扎尔文化或者历史传奇的传承和尊重;另外,帕维奇创作上有一个观点,他永远认为读者比作者更聪明,他留下这些东西,每一个读者读的时候,你的知识结构、个人感觉不一样,学术观点不一样,你读到的观点不一样,从而开放阅读套路给读者,供读者自己解读”。

作品鉴赏

《哈扎尔辞典》特异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表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以“辞典”方式表现一种文化。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了解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命运。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米洛拉德·帕维奇对于“语言”本身的深入而独特的思考。他发现哈扎尔人的生活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语言的文献加以表达时,也反思了“语言”本身的限度和可能。《哈扎尔辞典》丰富了世界。

这是一部真正奇妙的小说,想象力奔放,形式有大创新。词典小说是其形式的别出心裁,但对文明的思考是其核心。真正好的文学超越时空。——文化名人 张颐武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美国评论家 罗伯特·康弗

这部也许以梦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小说是一部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之作。——英国评论家 斯图亚特·伊文斯

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的作品。——美国评论家道格拉斯·塞博尔德

《哈扎尔辞典》使其作者得以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俄罗斯评论家 萨维列沃依

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所著辞典小说《哈扎尔辞典》,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康弗认为“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饶有趣味的小说,是梦的拼贴画,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品”;英国评论家斯图尔特·伊文斯也盛赞这部“也许以梦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小说是一部“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纷乱的成功之作”。

另一位美国评论家道格拉斯·塞博尔德称赞这部小说“材料丰富、扣人心弦”,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言、时间、历史和信仰进行思索的作品”。

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使其“作者得以跻身于博尔赫斯、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俄罗斯评论家杜勃罗托夫斯基同意此说,他讲:“这部小说就各方面来看,不会辜负哪怕最苛刻、最挑剔的读者的期望,他们这次不会怀疑又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在其编年史上写下了罕见其匹的美丽的一页。”他称《哈扎尔辞典》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部小说”。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还是溢美之词?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大家看来,《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是先锋派文学历一百年的发展后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尝试,这个尝试是成功的,富有启迪效应的。

其次,《哈扎尔辞典》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就行文而言,又蕴藉含蓄,寓意深,所以往往要反复咀嚼,方能悟出作者的匠心。阅读尚且如此,更何况将其译成另外一种文字。

此书因其文学价值,译成了二十三种文字(不含中译本)。国外研究哈扎尔问题的学者认为,这二十三种译本中,以法译本和俄译本最富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且译文忠实,译笔酣畅,传达了原作的神韵我们这个译本参照了法俄两个译本,将两者之精华熔于一炉,并取了英译本的长处。

如果把文学写作看作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写作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野心:有的写作力图寻找这个混乱世界的秩序,有的写作力图还原世界的繁复。当这种写作的野心愈加膨胀,现实也无法容纳的时刻,写作者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宇宙和迷人的虚无。他们力图凭空创造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世界,重新建构他们的语言与文化,种植树木与花草,找寻现实中无法存在的角色,书写迷人的格言与警句,重新定义了经典与神性。

作者简介

米洛拉德·帕维奇塞尔维亚作家、哲学家、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1929年10月15日生于贝尔格莱德,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哲学教授。1958年至1963年任贝尔格莱德电台编辑,1963年至1974年任贝尔格莱德《教育》月刊编辑,1978年至1982年任诺维萨德大学哲学教授和系主任。自1982年起,为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他还是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和艺术家协会成员。米洛拉德·帕维奇于1967年发表诗歌《羊皮纸》,这是他的处女作。1971年发表长诗《月长石》,奠定了他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文坛的较高地位。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集《最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年);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年)、《圣马克的马》(1976年)、《青铜器》(1979年)、《俄罗斯猎浪犬》(1979年)、《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年)、《翻过来的手套》(1989年);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同年获南斯拉夫王国最佳小说奖)、《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1988年南斯拉夫最佳作品奖)、《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勒安德耳的小说》(1991年)。近作有: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1995年)、短篇小说《鱼鳞帽——一艳史》(1996年)及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

参考资料

哈扎尔辞典.豆瓣读书.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