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生大叶藻
丛生大叶藻(学名Zostera caespitosa)是眼子菜科大叶藻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岸边浅海中。丛生大叶藻呈丛生状,根状茎极短或近直立,营养枝具3或4叶。叶鞘长5-12厘米,宽3-6毫米,叶端微凹,5-7脉;生殖枝长达30-60厘米,稀疏分枝,具佛焰苞数枚至十枚。
丛生大叶藻的肉穗花序生佛焰苞内,花序轴扁平,无苞片状氧化镁,花药长45毫米,宽1毫米,子房长25毫米,花柱2毫米,柱头2,钻形,果实椭圆形,长3.5毫米。花果期4-6月。丛生大叶藻的果实具喙,有纵条纹。
丛生大叶藻分布于日本沿海、朝鲜半岛东海岸及中国北方沿海地区,主要生长于沉水环境,具有很发达的根状茎,能稳定沉积物、底泥,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丛生大叶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保护级别为濒危(EN)。
物种名称
种中文名:丛生大叶藻
种拉丁名:Zostera caespitosa Miki
科中文名:眼子菜科
科拉丁名:Potamogetonaceae
属中文名:大叶藻属
属拉丁名:Zostera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呈丛生状。根茎极短而近直立,节间长一般不超过5毫米,节生1枚先出叶和多数须根。先出叶无叶片,仅具膜质半透明的管状叶鞘;鞘内小鳞片2,线形。营养枝具3-4叶;叶鞘长5-12厘米,管状,宿存,后期呈不规则的撕裂状,叶耳长约1毫米,先端急尖,叶舌长不超过0.5毫米,鞘内小鳞片2;叶片长可达60厘米,宽3-6毫米,全缘或有时具单细胞所构成的微齿,先端微凹;初级叶脉5-7条,平行,于叶端相互连接,脉间附束4-5条,次级叶脉间隔2-5毫米,与初级脉垂直排列。生殖枝长30-60厘米,稀疏分枝;具佛焰苞数至10枚;佛焰苞梗扁平,宽1-2毫米;佛焰苞鞘长35-60毫米,宽3-4毫米,具2枚钝的叶耳和1极短的叶舌;苞鞘顶端叶片长4-12厘米,稍狭于营养叶或与之等宽,先端钝至微凹,基部明显变狭,具5脉;鞘内小鳞片2,长2.5毫米,线形,渐狭。肉穗花序生佛焰苞内,穗轴扁平,先端钝,具突尖,边缘无苞片状附属物;雄蕊花药长4-5毫米,宽约1毫米;雌蕊子房长2.5毫米,花柱长约2毫米,柱头2,钻形,长约2毫米。果实椭圆形,长约3.5毫米,褐色,具喙;外果皮近革质,具纵向条纹。种子褐色,椭圆形,具16-20条纵肋。花果期4-6月。2n=12。
产地分布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 第8卷 ||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 大叶藻属 Zostera Linn. || 丛生大叶藻 Zostera caespitosa Miki 2. 丛生大叶藻(东北植物检索表)图版34
Zostera caespitosa Miki in Bot. Mag. Tokyo 46: 780. f. 5. pl. 13D-E, H. 1932; ibid. 47: 852. t. 9. 1933; Setchell in Proc. Nat. Acad. Sci. U. S. A. 19: 813. 1933; Kitagawa, Lineam. Fl. Manschur. 54. 1939; Ohwi, Fl. Jap. 60. 1956;东北植物检索表452. 1959; Hartog, The Sea-禾本科 of the World 60.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