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莲
蛇莲(拉丁学名:Hemsleya sphaerocarpa),别名白味莲、白玉莲、盘莲、天鹅抱蛋、蛇草,是葫芦科雪胆属植物。其生于海拔800-1400米的阔叶林边或山谷疏林下。其分布于中国的贵州东南部至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至东北部、湖南省南部。
蛇莲属草质藤本。茎和小枝纤细,疏被短柔毛,茎节处被毛较密。卷须纤细,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边缘圆锯齿状。花雌雄异株,稀疏聚伞总状或复总状花序;花序梗通常纤细,花梗发状。雄花:花萼筒短。雌花:子房近球形,无毛。果圆球状。种子近圆形,双凸透镜状,边缘密生细瘤突,中间部分较疏。
蛇莲的块根可入药。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能。蛇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植株:蛇莲属草质藤本。
茎:茎和小枝纤细,疏被短柔毛,茎节处被毛较密。卷须纤细,长8-18厘米,疏被短柔毛,老时近无毛,先端2歧。趾状复叶多为7小叶,叶柄长2-7厘米,被短柔毛;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被极短的疏柔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圆锯齿状,中央小叶生长7-16厘米,宽2-3.5厘米,两侧渐小,外侧的小略歪斜。
花:花雌雄异株,稀疏聚伞总状或复总状花序;花序梗通常纤细,花梗发状,长10-15毫米。雄花:花萼筒短,长约1.5毫米;花萼裂片5,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约长4毫米,宽2.5毫米;花冠幅状,裂片平展,宽卵形,先端渐尖,约长8毫米,宽6毫米;雄蕊5,长约1毫米,花丝极短,花药近圆形。雌花:子房近球形,无毛,径2-3毫米;花柱3,长约0.6毫米,柱头2裂。
果:果圆球状,径2.5-3厘米,具10条纵纹,顶端3爿裂。种子近圆形,双凸透镜状,径8-9毫米,周生宽约2毫米的木栓质翅,具皱褶,边缘密生细瘤突,中间部分较疏。
物种分布
蛇莲分布于中国的贵州省东南部至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至东北部、湖南省南部。
生长习性
蛇莲生于海拔800-1400米的阔叶林边或山谷疏林下。其花期5-9月,果期7-11月。
繁殖方式
蛇莲的传统繁殖方法为块根繁殖、扦插繁殖,但繁殖系数低,采用组培快繁技术,能大幅度满足市场需求。
无菌材料的获得
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蛇莲植株茎段,自来水冲洗干净,转入超净工作台上,放入小烧杯中,先用75%酒精消毒15s后,倒掉酒精,然后倒入0.1%氯化汞消毒10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6次。在接种台上晾干外植体,切成带有1个腋芽的小茎段,将小茎段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
芽的诱导与增殖
10d后,小茎段开始伸长生长并出现幼芽;30d后,新长的茎段达到7~12cm长,部分接种小茎段出现生根现象,根白色、细长、根毛少,从近基部第1个分枝处生长出来。切取新发的枝条,切成带1个腋芽的茎段移入增值及苗诱导培养基中,经过30~35d后,茎段长成为含多个茎段、侧芽的继代苗,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继代快繁。每隔30~35d继代1次,增殖系数5~6。
生根与移栽
将继代培养的茎段分割成多个含一侧芽的次生小茎段,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上。10d后,茎段基部开始膨大隆起;25~30d后,植株高度5~6cm,长出2~4条根,生根率100%。将已生根的瓶苗置于荫棚炼苗7~10d,然后取出,洗净基部培养基,用0.1%的多菌灵消毒后清水洗净,再移栽至泥炭土基质中种植。当植株高度长到8~10cm时可移栽入大田生长,成活率95%以上。
物种保护
蛇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蛇莲的块根可入药。其是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民间草药,历代本草均无记载,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能。蛇莲又名罗锅底、甜金盆、苦金盆、雪胆,民间医生又称它:罗锅底、金腰苦、赛金刚、百味莲。在治疗心肌缺血及宫颈炎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用蛇莲配方的“小儿百中贴”专适合于婴幼儿定痛止泄、消积导滞、止咳平喘。蛇莲生长于高山,难于采挖。
蛇莲药材性状为干燥的块根对切、四开或块片状,大小不等,块大约15厘米,厚约2厘米。表面棕色,可见明显的小疣点,俗称“蟾蜍”(癞格宝)皮子;或不具疣点而呈皱缩细纹。切面(断面)灰棕色,不平坦,可见小筋脉(小型的散生维管束)。边皮通常突起,内心略下凹。如果加工时用沸水煮过,表面则光滑,有角质状光泽,俗称“油面”。个别地区系将块根切成约2✖8cm的长方形块。
参考资料
蛇莲.中国植物图像库.2025-04-16
蛇莲.中国生物志库.2025-04-16
蛇莲.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16
蛇莲-名称分类.植物智.2025-04-16
蛇莲.植物智.2025-04-16
蛇莲-物种保护.植物智.2025-04-16
蛇莲.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