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寒葱顶

寒葱顶

寒葱顶山属吉林哈达岭余脉,地处东丰县沙河镇那丹伯镇境内,北距长春市约70余公里,南距辽源市40余公里。地形北狭中阔,山脉纵横,重峦叠嶂,构成较为复杂的峡谷台地。主要山峰为大、小寒葱顶。大寒葱顶在东北,海拔672米;小寒葱顶在西南,海拔620米。

简介

清代初年,大、小寒葱顶被称为长岭县,是叶赫那拉氏与建州部的分界线,也是松花江水系和辽河的分水岭。大小寒葱顶之间的狭窄地带,是跨越长岭的唯一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61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征乌拉时,专门在小寒葱顶上构筑木城,建立了重要的“隘口”。清太祖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后,将叶赫人全部迁住建州,叶赫属地变为盛京围场。清朝从李世民皇太极康熙帝雍正乾隆及众多皇室成员都曾到这里巡幸狩猎。

寒葱顶因盛产寒葱而得名。寒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寒冷时节即可生长,故称寒葱。寒葱味辛辣如葱,有止血、散淤、化痰、止痛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可与人参相媲美,仅在大、小寒葱顶生长。因此,寒葱曾是皇家贡品,为皇家御用。每年当地官员都要组织劳力上山采摘寒葱,用辽河源头河水洗清,然后通过驿站传送到京城。

寒葱顶山曾是清代“盛京围场”的中心区域,素有“皇家鹿苑”之称。清代的康熙帝乾隆等多个皇帝都曾到此巡幸、狩猎,特别是清代近300年的封禁政策,使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红松云杉等植物600多种,狼、东方狍、乌鹰等动物360多种。

概况

寒葱顶山属吉林哈达岭支脉下的余脉,座落在东丰县沙河镇境内大小沙河之间,北距长春市南约108公里处,地形北狭中阔,处在北纬42º56ˊ,东京125º32ˊ。得名于清末宣统(1908)年间,此山山高林密,动物成群,被命名为“盛京围场”,官府打猎的人们在此山发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近似杨树叶形状,长约12公分,宽约8公分,4——6叶,有茎,中空,直径约1公分,外皮厚(绿色),表皮网状褐色,开粉白色小花,多籽,株高50公分,茎叶有辣味,可食用,为上等佳菜。药用辛温解表通窍。在早春寒冷时便可生长,耐寒,称为寒葱,因此植物只生此山,故名为寒葱顶山。沿用至今。

寒葱顶山分为大、小寒葱顶两处。大寒葱顶山位于沙河镇政府驻地北7、5公里,在盈仓村境内,东邻庆余村后三家窝棚屯6、5公里,西南邻盈仓村三座老爷庙3、5公里,南邻毛庵沟2公里,北邻那丹伯镇屏风村3公里。山体结构为砂砾岩,花岗石、砂亚粘土,可分为黑土——黄土——砂石——岩石。东为东南走向,西为西南走向,东南山脉长15公里,西南山脉长为16公里,海拔671、5米,山势坡陡,三面沟川,山峦起伏,坡角为71º。山顶多为自然林,山脚多为松林,树种繁多。有通往寒葱顶山防火路一条,宽10米。小寒葱顶山:位于大寒葱山西侧,山峦相连,并有大寒葱生长,但数量较少,故名为小寒葱山。小寒葱山海拔620米,坡角为67º。有较多森林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山脚下有东丰县——长春市省级公路一条,是交通运输和军事要道。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寒葱顶渐渐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传说

很久以前,在大子山(今寒葱顶山)脚下,住一财主,外号“瞪眼狼”。膝下一女,名叫邓桂娥。桂娥12岁的时候,财主雇一长工,名叫韩纯朴。桂娥与长工朝夕相处,几年后便日久生情,到了不能分开的地步。但财主不准他们之间交往,强制长工去山上干重体力活,长工经不住饥饿和劳累,不久便累死了。邓桂娥无奈,被迫出嫁,出嫁途经山旁一条河,桂娥思念长工,投河随长工而去。第二年春,此地遭遇大旱,人们便跑到山上寻草觅食。不料想山上到处长满了一种谁也叫不上名的植物,根白,叶绿,郁郁葱葱。大家一把一把地薅着吃,竟和家里栽的葱是一个味儿。人们都说这是韩纯朴和邓桂娥爱情结合的结果,故取名“寒葱”。并把这座山称为寒葱顶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