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凤尾蕨
狭叶井栏边草(学名:Pteris henryi Christ),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下的一个陆生蕨类植物门种。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短,斜出,粗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一型或略呈二型,不育叶短于能育叶;柄长15-20厘米(不育叶的柄稍短),基部粗1-2毫米,浅禾秆色,光滑或略粗糙,无毛,有四棱;叶片长圆状卵形,长20-30厘米,宽10-1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2)4-6对,对生,下部的相距5-7厘米,极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通常三至四叉,向上的无柄,通常2-4叉,罕有单一,顶生羽片2-3叉,偶为单一而具短柄;裂片狭线形,长10-20厘米,宽(2)3-4毫米(不育裂片略宽),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而稍偏斜,能育边缘全缘,不育边缘有浅锐锯齿。主脉两面均隆起,浅禾秆色,侧脉两面均明显,稍弯弓,几平展,单一或分叉。叶干后纸质,灰绿色,两面光滑。孢子囊群狭线形,沿能育羽片的叶缘延伸,近基部及有锯齿的先端不育;囊群盖线形,棕色,膜质,全缘。狭叶凤尾蕨孢子具三裂缝,赤道面观为近极端较锐,远极端较圆的三角形,极面观钝三角形,裂缝边缘不明显或不具边缘。
生长环境
狭叶凤尾蕨生石灰岩缝隙中,海拔410-2 250米。
分布范围
狭叶凤尾蕨分布于中国河南西南部(淅川)、陕西南部(略阳县)、四川省(重庆市、雷波)、贵州省(安顺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龙县、兴义市)、云南省(蒙自市、广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龙陵县、丽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乐业)。
生活习性
1.孢子萌发及原丝体:孢子接种7天左右萌发,萌发时首先由裂缝处向外伸出一条初生假根,其延伸方向不固定,有时甚至呈螺旋状或向孢子远极端弯曲延伸。培养12天后,大部分孢子已发育为具5细胞左右的原丝体,孢子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继续培养至16天左右,原丝体顶端细胞纵向分裂形成具2-3列细胞的片状体,分裂方式与有刺凤尾蕨片状体早期细胞分裂方式相近。狭叶凤尾蕨的发育由此进入到片状体发育阶段。但除此之外,实验中还观察到由原丝体中部细胞首先进行纵向分裂而形成的片状体。
2.片状体及成熟原叶体:狭叶凤尾蕨进入片状体阶段后,其分裂活跃区域由顶端区域的少部分细胞逐渐向下扩展。培养至30天左右,大部分个体发育为偏心形片状体,随后发育为对称心形的成熟原叶体。原叶体为水蕨型发育。但也有小部分片状体,其继续发育后边缘细胞分布会有不整齐现象出现,其中一部分个体是在翼缘处产生不规则凸起,而另一部分个体则是产生翼裂。此外,弯曲的片状体也时有出现,个别个体上有长毛状细胞出现。片状体边缘细胞受损易导致片状体朝不规则方向发育。
3.生长点及其附近细胞:该种原叶体发育初期,生长点上方边缘细胞呈“U”字形分布。但随着原叶体的进一步发育,其两侧边缘细胞逐渐靠近,最终相交。原叶体其它营养细胞为富含叶绿体的多边形细胞。培养光强达60微摩尔/(平方米秒),叶绿体向细胞侧壁靠拢。边缘细胞为“波型”边缘细胞,其中部分细胞中间具凹陷,还有一些细胞中部隆起,波幅较小。
4.假根:狭叶凤尾蕨假根形态多样,有的基部膨大,有的末端膨大,还有的是中部膨大。除此之外,假根具分枝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5.性器:狭叶凤尾蕨性器薄囊蕨型,接种50天左右出现精子器。成熟精子器球状,其内富含球状精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精子器盖细胞脱落,留下直径为精子器直径1/3的星状缺口供精子释放。接种60天左右出现颈卵器,颈卵器侧面观棒状,颈部由4列5层颈细胞组成。顶面观铜钱状,颈细胞含叶绿体。此外,该种颈卵器还常朝向生长点方向弯曲。
栽培技术
材料的采集与保存:将着生有新鲜成熟孢子的孢子叶置于纸袋中,并将纸袋口封住,存放于干燥、避光处。待一周后,大部分成熟孢子囊开裂,孢子自然散落。此时,将孢子收入到硫酸纸袋中,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孢子常规培养:取洁净干燥直径为15厘米的培养皿,放入直径为14.8厘米,厚度为0.8厘米的一层薄海绵。然后将经过高温灭菌过的细壤均匀播撒在培养皿内,铺平、稍压实。用滴管在培养皿边缘处滴加适量的蒸馏水将土壤润湿。将孢子均匀弹拨在培养基上,置于25±1℃,相对湿度为50%,培养光照时间12小时/天,强度设为50微摩尔/(平方米秒)的条件下培养。
物种提示
狭叶凤尾蕨可能是指叶凤尾蕨Pteris dactylina Hook.的变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叶轴伸长,使顶生三叉羽片和其下的侧生羽片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