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巾军
元朝末年,西系红巾军明玉珍部从湖北举兵入川,占领重庆市不久,东系红巾军的一支余部,也在李喜喜的带领下进入蜀境,史称“青巾军”,或“青军”。
历史沿革
来历
青巾军的来历在元明史籍中有集中记载,其中杨学可的《明氏实录》提供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杨学可在书中多次提及青巾军,包括方孝孺的评论:“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百无一二。”此外,还有明玉珍部将刘泽民的建议:“此间元进士刘桢字维国者,有文章,能政事,历仕大名路经历,因青巾李喜入蜀,大肆杀戮,隐居方山,曷往见焉。”以及明玉珍本人在讨伐陈友谅时发布的檄文:“元朝运去,中国豪杰并起而逐之。予本乡农,因乱为众所推,殆为自保,岂敢图人。迩者义兵一起,群丑底平,湖、湘向化。顾兹蜀地久被青巾之乱,莫有为之剪除者。予奉天诛罪,岂能自安。已经殄灭凶徒,幸而坐收全蜀,是乃天意,夫岂人谋!方今图为画一之规,与民共享太平之治。诚恐百姓不知,以予为争地杀人之师,非吊民伐罪之举。予取尔蜀于青巾之手,非取诸元。尔辈亦当复见中华文明之化,不可安于元人之陋习也。更宜洗心从治,慎勿取恶招尤。”以及谋士刘桢对明玉珍的劝进:“蜀汉形胜,虽小,沃野千里,北有剑门,可以窥陇西;东有瞿塘,可以达江左。今人民遭青巾之苦,幸获扶养,颇得苏息,人心之归,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举也。此时若不称大号以系人心,军士俱四方之人,恐其思乡土而去,明君虽自保全蜀尚难,况欲天下乎!”这些史料共同指向了青巾军的首领李喜喜,他在刘福通领导下参与了东系红巾军的起义,并在败退后带领余部入川,改称为青巾军。
入川经过
青巾军入川的具体时间和他们在蜀地的行为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议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李喜喜入蜀的时间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以后。然而,新的研究显示,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青巾军就已经活跃在四川省西部,尤其是在成都附近。他们的出现导致了许多地方官员的死亡,以及平民遭受的残酷对待。例如,一位名为鄢氏的女性在青巾军入侵时被捕,最终选择自杀。此外,青巾军还在天全县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抢劫。
与明玉珍的斗争
明玉珍与青巾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的檄文指出,他是从青巾军手中夺回四川的,而非来自元朝官方。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明玉珍已经与青巾军展开了多次战斗,并成功地从他们手中夺得了对蜀地的控制权。这一点得到了《玄宫之碑》的确认,碑文详细描述了明玉珍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与青巾军在普州的战斗,以及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季和夏季的关键战役,其中包括在五面山擒获李君诚,以及在舒家寨袭击田成和傅友德。这些战斗的结果是青巾军的崩溃,他们要么逃离四川省,要么被明玉珍收编。相比之下,元朝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李思齐并没有参与与明玉珍的直接对抗,因为他当时正忙于处理内部事务。
史料考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特别是明玉珍陵墓中发现的《玄宫之碑》,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青巾军的历史。这些研究表明,李喜喜入蜀的时间应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之前,而不是传统的至正十八年(1358年)。同时,明玉珍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九年(1359年)出兵攻打的目标并非元朝官军,而是青巾军。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明玉珍据蜀称帝前的经历,以及澄清元末四川省的政治军事格局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参考资料
唯一定都重庆的皇帝,没打过朱元璋,却成了四万韩国人的祖先.百家号.2024-11-14
【历史文化】青巾军败溃江油关‖胥勋和.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4
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