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福
郭兴福(1930年1月-1985年8月27日),山东省邹平县人,“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人。
1948年9月,郭兴福参军,在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当战士,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上海市、漳厦等战役,因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1951年2月,郭兴福到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十二军三十四师军士教导营任排长。从1961年3月初郭兴福开始钻研教学方法,1961年夏,这套教学方法被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1964年,解放军全军开始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黑干将。1967年1月,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郭兴福选择和妻子一起自杀,但自杀未遂。1970年5月,郭兴福被判刑。1979年,南京军区为郭兴福平反,并任命郭兴福为步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4月,53岁的郭兴福享受副师级待遇离职休养。
1985年8月27日,郭兴福因车祸不幸去世,生前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2009年,郭兴福入选全军“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9年,郭兴福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人物经历
幼年时期
1930年,郭兴福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幼年丧父,只读了3个月的书,就在家拾柴、放猪。14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吴华文部当兵。
加入人民解放军
1948年9月,郭兴福在济南战役时随部队起义,加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上海市、漳厦等战役,因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2月,21 岁的郭兴福到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十二军三十四师军士教导营任排长。4年后他被调到100团2连任副连长。在军士教导营工作的4年里,他对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创立郭兴福教学法
1960 年,在解放军全军大抓训练改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形势下,时任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长的李德生开始着手解决考虑已久的部队战术训练与实战要求充分统一的问题。李德生决定抽 3 名有实战和训练经验的干部担任教练班长。军作训参谋宋文皋负责教班战术,师作训参谋吴亚东负责教单兵战术,二连副连长郭兴福负责教小组战术。
1961年5月,十二军召开了营以上军事主官现场会,观看3个试验班现场汇报作业。其中以郭兴福任教的小组战术为最好,他吸取了班战术和单兵战术教学的优点,教得比较活、比较细。通过这次现场会,李德生确定了改革训练的思路,将“伍先华班”作为改革试点班,由郭兴福担任教练员,继续对训练方法和内容进行充实完善。这是郭兴福教学法迈出的第一步。
郭兴福吸收了另外两个试验科目的优点,认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改进意见,把练思想、练作风与练战术、练技术结合起来,经过多方努力,学会了将政治工作渗透到训练中,能够针对每个战士的思想状况、身体条件、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因人施教,在教学上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功的方法。1961年夏,总参谋部军训部处长、《军训通讯》杂志副主编郝云红观看郭兴福现场训练后,提议命名为“郭兴福训练法”并获得李德生军长肯定。郭兴福本人坦率的说,虽然教学法被冠上了他的名字,但这种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61年10月2日,总参谋部军训部刊出名为《单兵、小分队战术训练法参考资料》,首次公开向全军介绍了郭兴福教学法。之后,郭兴福教学法首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得到推广。从1963年开始,根据总参谋部的安排,郭兴福教学小组相继赴广州市、武汉、沈阳市等军区部队进行了汇报演示,进一步扩大影响。12月24日,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叶剑英,专程赴镇江市观看郭兴福教学法战术作业演练,他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特点,随即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报告,并建议全军推广。毛泽东对郭兴福教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下达《全军应立即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的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军开始学习郭兴福教学法。
文革期间
1965年,郭兴福被调到南京军区步校当教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黑干将。1967年1月,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郭兴福选择和妻子一起自杀未遂。1970年5月,郭兴福被判刑。
文革之后
1977年,郭兴福被释放。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为郭兴福平反,并任命郭兴福为步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任职期间,他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练兵之道和研究新战法,为院校的教育训练,为培养现代条件下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做出了新的贡献。1983年4月,53岁的郭兴福享受副师级待遇离职休养。1985年8月,郭兴福外出,因车祸去世。
1991年4月,南京军区隆重举行纪念郭兴福教学法创立30周年暨优秀“四会”教练员汇报大会,介绍了继承和发展郭兴福教学法以及组织正规化训练的经验,表彰了郭兴福式“四会”教练员。6月11日,总参谋部、总政部、总后勤部转发了南京军区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活动情况的报告,充分肯定了郭兴福教学法在推动军事训练和部队全面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郭兴福教学法
要点
第一,训练带着敌情观念。其一,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坚持把日常战备工作提到战略高度,保持部队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其二,实战化训练的作用。它体现战训一致原则, “练为战”是其本质核心。必须通过实战化训练来增强实战化能力。其三,实战化训练的原理。决策和难题解决是军事斗争的基本技巧,有直接价值的内容学得最好。知识需要在真实语境中传授,它使学习更深入持久并增强迁移能力。
第二,灵活训练,因势利导。主要包括:(1)“情况活”:处处用情况(如“敌人”密集火力)诱导动作,而且要求立即作出;(2)“教法活”: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中途突然改变情况,采用鲜明的正误对比法,让战士在处理突然发生的不同情况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培养其自觉性;(3)“动作活”:做出的动作既扎实又灵活;(4)“因势诱导”:将战士带到不同地形(如土包、民居、土坎),因势利导。
第三,正误对比法。在掌握要领后,设计出应变原则,同时组织正误对比,要求战士判断孰对孰错,即与战士互动,进入情况,故战士集中精力,较易接受。
第四,由简到繁,由分到合。它把一个训练问题分成几段,一段分成几个动作,一个动作又分成几个细节,这样一层一层剥皮,一点一点地消化。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打好基础。在要领掌握后,合理多变情况,增加复杂性,这样使战士领会快、记得牢。
第五,官兵互教。郭兴福强调“教学双方齐动脑”,坚持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上下互动。
第六,讲解与示范结合。教学理论注重形成易于为学习者理解的材料结构。
第七,评教评学。评教评学调动练兵积极性。
第八,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它尽可能地把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摆到战士面前,诱导战士用种种办法去战胜敌人,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
第九,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郭兴福对战士做的动作,连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岔子或问题也不轻易放过。
第十,广树标兵。广树标兵是对标兵作用的高度重视。
第十一,因人施教。摸清每个战士不同的“底”,因材施教。
第十二,在教学中很注意抓思想,充分调动战士练兵的积极性。军队思想工作必须围绕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展开。
作用和意义
1991年6月11日,总参谋部、总政部、总后勤部充分肯定了郭兴福教学法在推动军事训练和部队全面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主要是掌握和理解它的实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继承和发展。
叶剑英指出,郭兴福教学法是解放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比较集中和全面的贯彻了军委提出的方针、原则。彻底抛弃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是解放军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郭兴福教学法符合解放军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在没有战争实践的条件下学习作战技术与战术,把兵练活,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新路子,继承并发扬了解放军群众路线练兵的优良传统。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郭兴福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一方面,他思想政治觉悟高,革命事业心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素质;另一方面,他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悟性好,语言表达能力强。郭兴福的良好素质,是他创造“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时任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评)
他很有本事,能带兵打仗,郭兴福教学法推动了全军的训练,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争得了荣誉。(许世友评)
参考资料
郭兴福:一部教学法,传承半世纪.中国经济网.2023-09-19
(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新华网.2023-11-08
郭兴福教学法的形成、推广和发展.兵团理论网.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