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化
芬兰化(Finlandization)指的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无底线的听命于强大的邻国的政策决定,基本上属贬意词汇。类似冷战时芬兰和苏联两国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丹麦对纳粹德国也是如此。冷战时期位于苏联旁的芬兰,因忌惮苏联的威吓,在外交与内政政策作为上有所调整配合。1948年芬兰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赫尔辛基答应不会参加针对莫斯科的国际联盟,或作为任何反苏行动的基地,换取苏联承认芬兰的自治及尊重其民主制度。芬兰保持中立的外交路线,维持独立及议会民主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但在国际事务上芬兰事实上经常站在苏联一侧。
历史
冷战初期,处于国际风口浪尖上的芬兰,为了求生存,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邻国苏联,获得了保护,但损失了部分尊严和自由,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之下,芬兰让出部分主权而视苏联为宗主国。
芬兰由于地缘关系,离可怕的苏联太近,离强大的西方太远,只好用实际上的臣服来换取名义上的独立。二战后的芬兰,和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区别不大,但表面上还有自己的国旗、国歌和外交,但在政策上完全以苏联的马首是瞻。国际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芬兰化”。
概念
此词出现于1960年代后期的西德,为当时西德的保守派批评重视同共产主义诸国对话的时任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时所新造的词。
德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劳温索尔在1961年柏林危机结束后不久首先使用了“芬兰化”这个词。其目的是想告诫人们,苏联现在正力图用以往对芬兰所采取的胁迫手法来达到在欧洲施加影响的目的。因此,芬兰化一词的使用就具有了广泛的甚至是威慑力的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