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水库
新桥水库是陕西省最早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米。坝址位于靖边县东坑乡新桥村附近无定河上源红柳河上,东距县城37公里,太原市至银川市的公路从坝顶通过。
地理环境
水库地处河源梁丘陵涧地地区,控制流域面积1332平方公里,剔除闭流涧地,实际产流面积为8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730万立方米,年输沙量1500万吨,原计划灌溉面积36万亩,因水量不足,调整为灌东坑乡至梁镇一带耕地及沙荒地16万亩。
建设维修
1957年陕西省水利局提出修建新桥水库的设想,并委托黄河西北工程局作初步设计。1958年1月黄委会设计院提出《无定河流域规划报告》,推荐修建新桥、旧城等6座大中型水库和支沟堵坝方案,并承担坝址勘测工作,5月提出设计要点,7月提出设计任务书。水库建筑物包括大坝、输水洞和引洪渠(见图1)。大坝为均质黄土,分拦河主坝和左岸副坝,主坝最大坝高47.1米,顶宽10米,长380米,坝顶高程1376.75米,上游坡自上而下为1∶2.5~1∶3~1∶8(水中倒土部位),下游坡分别为1∶2.5~1∶3~1∶4,坝后为褥垫式排水。
输水洞位于右岸,为2米×2米砖涵,顶为半圆拱形,进水高程1359.5米,斜卧管进水,11级,进水孔宽0.9米,高1.05米,引水流量5.4立方米每秒,最大为10立方米每秒。
引洪渠进口在右岸坝前250米处,渠底高程1371.6米,底宽25米,边坡1∶2,无闸门控制,渠长2.5公里,泄水量100立方米每秒。1961年修建,尚差700米未通。
水库建设由榆林专署水利局负责,组织4000民工及技工承担筑坝任务,于1958年9月1日开工。1959年夏采取小断面渡汛,当年10月1日竣工,完成土石方293万立方米。共用141万工日,国家投资420万元。
1960年9月,水库蓄水位达到1361.5米高程,大坝两肩的坝体及岸坡发生滑塌,坝脚下游河床30米范围内发生泉涌和沙沸现象20余处。10月,陕西省水利厅派工作组检查,提出了上游截渗、下游加戗,增设排水措施并立即实施。11月北京水勘院副总工冯寅,黄委副主任赵明甫,黄委会设计院院长韩培诚、副总工沈崇刚,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寿荫、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院长王耿介共同到水库现场检查,明确由黄委会设计院承担加固设计。随后在补充勘探、摸清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于1961年7月提出水库加固说明书,技术负责人李世同。方案中提出拦河坝建筑物等级由4级提高到2级,按设计要求,由上游坡培厚加高大坝3米,水下采用水中倒土,水上部分分层夯实,坝体褥垫式排水延长,下游坝坡河床部分盖重加固,左岸台地增筑副坝,右岸增开引洪渠1道。这次工程除动员民工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千余人参加,于1962年完成。70年代,又组织群众在水库上游干支流修建中小型水库10余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营盘山(红柳河)、杨福井(红柳河支沟)、周湾、西郊(红柳河石拐子沟)、边墙渠(红柳河八里庄沟)和水路畔(红柳河石窑沟)等6座,总蓄水量约3亿立方米。形成了以新桥水库为中心的坝库群体,控制上游水沙80%~90% 。
社会效益
原先设想的水库效益很大,以后因水源不足,且库成后年漏水达2400万立方米,占河源市来水的一半以上,效益很不理想,1966年最多曾灌溉2.7万亩,1975年库水已近于涸竭,灌溉基本停止。原有的2亿库容已淤积1.56亿立方米,只剩下0.44亿立方米,经陕西省省、地两级主管部门研究同意降为中型水库。水库运用到1980年,共拦泥1.9亿立方米,淤出坝地1.65万亩,早在1966年已开始试种粮食,获得较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