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
康震,汉族,1970年3月出生于绥德县,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编委。
1993-2000年,康震先后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诗人霍松林先生。2000-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康震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5年起,他多次应邀做客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并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文学顾问、点评专家,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2006年,康震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8年,康震晋升为教授职称。2016年,康震入选201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名单。2017年12月起,他先后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康震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诗词、散文,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唐朝散文文体发展、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等。截至2023年,康震主要著作包括《康震古诗词81课》和《康震说柳宗元》等2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2017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019年,获选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20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24年6月,康震受邀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首批特邀专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0年3月,康震出生于中国绥德县。父母均从事教育工作,因工作原因两地分居,康震跟着母亲度过了童年时期。他从小喜欢读书和绘画,喜欢看小人书和连环画,除了和小伙伴们一起打土仗、摘槐花、过家家、挖荠荠菜,还喜欢给小伙伴们讲故事,讲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成了小伙伴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少年时期,他喜欢以小人书和连环画为剧本,与小伙伴们扮演书中的各种角色。在玩《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游戏时,康震常常扮演张飞,以致多年后回想起,仍感童趣盎然,而读书和绘画也成为伴随他终身的乐趣和爱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康震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他和同学们都比较喜欢读书,喜欢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康震在中学时期,对哲学、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的名人著作,影响了他成年后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
康震在1993年—2000年间,先后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学位。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康震师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诗人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2000年到2002年,康震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89年到2002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到南京师范大学,从学士到博士后,康震徜徉在古代文学的海洋里,坚定了人生理想:追求学术和真理,追寻诗意和远方。
工作经历
2002年起,康震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康震面对困难,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在事业上始终保持进步。2004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200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38岁的康震被评为教授职称,2010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入选2015年度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名单。从2012年起,康震开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在兼顾学术研究、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外,康震还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化传播普及工作。从2005年起,他多次应邀做客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和《李清照》等。康震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的精彩点评,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2017年12月起,他先后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4年6月,康震受邀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首批特邀专家。
参加节目和活动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截至2023年11月,康震已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科研课题
个人作品
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
2020年4月27日,康震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主办的“高师国培‘云上讲坛’直播间”公益培训系列讲座上寄语青年教师:在从教生涯初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沉潜读书、展现自己,着眼于未来,谱写不断奋斗的人生诗篇。
康震在北京师范大学主讲公共选修课程“唐诗选读”。
学术论著
个人荣誉
个人生活
康震出生在陕西绥德一个小镇,他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从小生活在书香氛围里,读书和绘画是他的两项主要爱好,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童年时光,他是跟在妈妈身边度过的,妈妈觉得看小人书可以认字,就答应买给他,可他对却小人书里的连环画更爱不释手。看的多了,他就照着临摹,乐此不疲,浑然忘我,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当康震全神贯注干一件事,把周围都忘了的时候,肯定不是在学习功课,而是在画画。”
中学时期,康震看了电影《少林寺》后,萌发了要练武的想法,恰好有一本叫《武林》的杂志印有各种拳法的套路,他没有零花钱买杂志,就借来杂志,把拳谱都临摹了下来。他临摹小人书的基本功发挥了大作用,一套拳谱临摹的准确传神。没有画纸,有同学的父亲在烟厂工作,拿一些报废的印刷烟盒的纸板残次品给他,“我把烟盒纸裁好,订成一摞,在白色的那一面打上格子,学着小人书的样子,上面画画,下行写字。”回忆起这些趣事,康震兴致盎然。康震还自编手绘过两部连环画,一部主题是侠客快意恩仇,另一部是武林高手抵抗列强。小人书和这两部自编手绘连环画是康震的宝贝,每次整理杂物和搬家时,他妈妈都会小心收好,收藏至今。
2015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时,看图猜诗的环节原本设计是用沙画,康震自告奋勇,提议由他来现场做画,为了自证,他拿一张餐巾纸做画,于是有了第一季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画面。
人物评价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的嘉宾,康震的点评已经成了很多观众追节目的重要原因。(北京晚报评)
康震教授精彩而专业的点评,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经典传承之路上的责任担当,他是经典传承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北京师范大学评)
康震教授的讲解汇通古今,融学识、文采、情感于一炉,使读者在感悟诗词人生、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康震在研究、传播古诗词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澎拜新闻评)
在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创作的主题歌中,康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镶嵌在一起,让人们在穿越诗词古韵的同时,获得了时代的感召力量。(环球网评)
参考资料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11-15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2023-11-15
知名文化学者康震已经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2-06-19
康震.旗帜讲堂.2024-04-13
《诗词大会》第五季播出 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ent.sina.com.cn.2020-02-04
2023中国诗词大会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3-03-23
万物生长春潮至!2022山东卫视春季上新会成功举办.齐鲁网.2022-07-04
康震已任北师大副校长.今日头条.2023-11-15
南国书香节周五开幕,朗读者活动成最大亮点.今日头条.2023-11-15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机-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日报数字报.2023-11-15
《经典咏流传》康震点评吸粉无数.今日头条.2023-11-15
用歌曲向诗词致敬 用诗词表达“抗疫”决心.网易.2023-11-15
康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 校友会.2023-11-15
#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副校长康震受邀任新职 ,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首批特邀专家.今日头条.2024-06-08
康震:一片“诗”心在玉壶.榆林市人民政府.2023-11-15
《百家讲坛》首次实景拍摄 走进开封清明上河园-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16
因为贴着CCTV-10的标签(图)--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1-16
经典释义人:康震.央视网.2023-11-16
勿忘弘扬传统文化为责任——康震.今日头条.2023-11-16
四川大学留学生“汉语桥”大赛创佳绩.中国新闻网.2023-11-16
第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开赛 续奥运华彩.央视网.2023-11-16
汉语大赛六名遗珠背水一战 英国绅士越出重围浴火重生.央视网.2023-11-16
201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复赛第三场赛事动态.cctv央视.2023-11-18
我校留学生“汉语桥”大赛再创佳绩.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2023-11-16
【文化之约】北师大博导为你读诗 康震带您重温《古典的味道》.今日头条.2023-11-16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7月13日央一开播.中国新闻网.2023-11-18
第2届"汉字听写大会"办开播会 郎永淳任听写考官-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18
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今日头条.2024-10-01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新浪新闻.2023-11-16
登台评诗意在找出与古人的情感关联.北京市人大常委.2023-11-15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774名 按姓名笔划排列).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1-17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 北师大喜获17项大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2023-11-16
穿越云层寻找阳光——西安联大师院中文系学生讨论贾平凹近作纪要-《小说评论》1991年05期.中国知网.2023-11-16
唐诗审美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唐都学刊》1992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超越的主体─—李白矛盾心态初探.知网空间.2023-11-16
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求是学刊》1996年05期.中国知网.2023-11-16
李白儒家文化人格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唐都学刊》1997年02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李白仙侠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美学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新文化格局与经典的命运--《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唐太宗政教诗的文化反思--《唐都学刊》1999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走向心灵的深处 达到生命的圆满──李安纲教授与《东方人生智慧珍品丛书》--《新闻出版交流》1999年02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向--《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第三届中国王维学术研讨会综述--《唐都学刊》2000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论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人文杂志》2000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禅思意韵与诗性智慧──评“禅学三书”--《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12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试论南北朝三地诗歌的文化精神——兼及南北诗风融合的文化动因--《江海学刊》2002年02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长安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之一--《人文杂志》2004年05期.知网空间.2023-11-16
论王维政治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兼论王维政治风度的美学境界--《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弘扬尊师重道传统_光明日报_光明网.光明网.2023-11-16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a general account of Hanlin Scholars in the Xuanzong Period.知网空间.2023-11-16
唐代私学教育的文学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天宝初年的辋川、王维与裴迪——读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文史知识》2007年01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诗圣杜甫终老之夕--《文史知识》2007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庄子的生命境界--《文史知识》2007年07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李白的翰林生涯--《文史知识》2007年09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关陇集团与隋唐之际的文学观念--《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柳宗元的文学教育实践与文学教育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自觉修辞:李商隐诗歌策略试探--《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弘扬传统,创新话语,贡献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文学评论》2016年06期 .知网空间.2023-11-16
立足新时代 创新开掘传统价值(文论经纬) .人民网.2023-11-16
“高师国培‘云上讲坛’直播间”公益培训讲座开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2024-04-13
“诗词男神”康震:传承文化 行在朝夕.中国网.2024-04-13
《古典诗词吟唱》出版:“唱出”诗词韵律之美.搜狐网.2023-11-18
康震:心中有诗,生活自然诗意.中国青年报.2023-11-18
《经典咏流传》康震点评吸粉无数.人民网.2024-04-14
康震: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北京师范大学.2024-04-14
康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读者感动.澎湃新闻.2024-04-14
传统文化学者康震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带古典诗词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腾讯网.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