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柳
左旋柳(学名:Salix paraplesia var. subintegra)是杨柳科柳属下的一个变种,广泛分布在拉萨市的河岸、街道、寺庙、居民区和机关大院等地。据传,这些树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许多树身上还挂有林业部门认定的“古树”号牌。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不同:叶至少基部为全缘,生于雌花序梗上的叶通常为全缘,叶柄顶端不具腺点,幼叶两面具绢毛,成叶下面疏生伏毛,有时近光滑;雌花序长4-5厘米,果序达6厘米。果较小,长约5毫米。据说,这是由于内地树种受高原气候影响所致。树干大多左向盘旋、曲曲弯弯拧汝阳麻花似的上长。和藏传佛教信徒众们转经的方向一致。在西藏自治区到处都生长着左旋柳,但尤其是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畔“左旋柳”为最典型。这种高原红柳像麻花一样,从根部由左向上旋转生长,倔强有力,它是自然界的杰作,代表着不畏风雪傲然而立的抗争精神。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亦有“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美誉。参看:康定柳(原变种)。
分布范围
产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青海省、四川省及西藏东部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3800米的山沟及山脊。
历史传说
文成公主思乡使然――回首东凝望长安,久而久之,树干慢慢左旋。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左旋柳”。相传,西藏自治区原无柳树,唐朝文成公主到达拉萨市后,将灞桥别离时皇后所赐柳枝亲手植于大昭寺周围。自此,左旋柳根扎高原不断繁衍,延续着汉藏1300多年的亲情。1360年前,文成公主告别繁华的唐朝都城长安,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段汉藏和亲的佳话,不仅揭开了汉藏民族关系的新篇章,而且通过贤良的文成公主,给青藏高原带来了中原较为发达的医药、纺织、历算、造纸、制陶等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汉藏人民的爱戴。至今,在西藏博物馆、大昭寺、布达拉宫内,文成公主的画像、塑像随处可见,传统藏戏《文成公主》演了一遍又一遍,人们在小说、诗歌、口头文学中也经常讲述她的故事。
象征寓意
“左旋柳”,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是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雪域高原,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左旋柳”是汉藏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左旋柳”下面,“唐蕃会盟碑”上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历史的风雨能改变世间的许多东西,但难以消磨人们对文成公主传奇经历的记忆,随着“左旋柳”的年年新绿,这段万里和亲的历史显得越发清晰、亲切。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共历200多年,其间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古茶叶之路”、“唐蕃古道”、“古麝香之路”等,吐蕃还派出一批批学子到唐都长安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