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亚鸨

南亚鸨

南亚鸨(学名:Houbaropsis bengalensis )是大型陆栖鸟类,体色为隐蔽色,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早成雏、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形象特征

南亚鸨是陆禽,颈部及脚都很长,身体呈褐色及白色。它们站立时高约1米,雄鸟体长64厘米,雌鸟体长68厘米,雄鸟体重1250~1700克,雌卵体重1700~2250克。雄鸟及雌鸟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毛色呈较深的沙黄色。头顶黑色,有冠。雌鸟较雄鸟细小,头及颈都不是纯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纹。

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柬埔寨尼泊尔越南

可能已灭绝:孟加拉国

栖息环境

南亚鸨栖息在干旱至半干旱的草原,长满高草及针刺丛林,但会避开灌溉地区。

生活习性

南亚鸨是虽然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最常见的是在地面上行走或跑步。它是杂食性动物,吃蚱蜢甲虫,蚂蚁,蜥蜴和小蛇,也吃草,花,嫩芽,浆果和种。这些不同的食物的比例,取决于其可用性,在冬季和春季植物占主主地位,在夏季无脊椎动物的猎物变得更加重要。雄鸟于繁殖季节是独居的,而其他时间则会组成群落。

繁殖方式

南亚鸨于3月~9月繁殖,雄鸟此时向雌鸟示爱,会竖起尾巴到背上,折曲颈部,并发出很深及很急的叫声。南亚鸨是一夫多妻制的。雌鸟每年只会生一蛋,约需25~28天来孵化,雄鸟并不会参与任何孵化或喂养早成雏的工作。它们会在开阔的地上筑巢,故鸟卵经常受到其他动物的破坏。雏鸟会与母鸟一同生活,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到来。

雄鸟于繁殖季节是独居的,而其他时间则会组成群落。

物种保护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2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

物种现状

南亚鸨即将收益于一项旨在拯救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计划——国际鸟盟物种冠军。该项计划的目标是努力使那些极度濒危的物种避免灭绝的命运。南亚鸨列入首批拯救对象。

南亚鸨的数量估计少于1000只。其主要威胁是因灌溉而失去栖息地。一些群落迁徙至巴基斯坦后受到捕猎的影响。它们已经消失于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护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