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珠
宋德珠(1918年12月3日一1984年7月18日),原名宋宝禄,字颖之,祖籍天津市,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其为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京剧四小名旦之一、宋派艺术创始人。
1930年,宋德珠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1938年,宋德珠组织颖光社。1960年,宋德珠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于1974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今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1983年,宋德珠在河北省艺术学校教授宋派艺术传习班。1984年7月18日,宋德珠因患喉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014年4月2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了宋德珠先生逝世30周年追思会。
宋德珠开创京剧武旦、刀马旦之新风,形成独具一格的“宋派”表演艺术。其代表剧目有《扈家庄》《杨排风》《金山寺》《十三妹》《穆柯寨》《虹霓关》《大英杰烈》《泗州城》《辛安驿》《宦海缘》《平阳公主》《百鸟朝凤》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宋德珠于1918年12月3日生于北京崇文门外河泊厂一个渔行家庭里。1930年,宋德珠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在校期间,宋德珠先从阎岚秋、朱桂芳、张善亭等习刀马旦、武旦戏;继从余玉琴、郭际湘、诸如香、王瑶卿等学花旦、青衣戏。出校前后,曾向程砚秋、荀慧生、于连泉等问艺。
演艺经历
1938年,宋德珠毕业即组织颖光社并领衔在北京、天津市、上海市以及南北各地演出,1939年,宋德珠应上海黄金戏院之聘,与杨宝森、裘盛戎、袁世海同台演出。随后,他演的《金山寺》只一个亮相下场,台下喝彩五分钟。在与周信芳、袁世海举行的义演中,宋德珠又以《金山寺》压轴。1951年,颖光社更名为颖光京剧团,团长依然是宋德珠。1954年加入沈阳京剧团,为该团领衔主演。1958年,宋德珠加入福州京剧团,经常为驻守在海防前线的指战员演出,颇受欢迎。1959年春,宋德珠调任长春京剧院院长,当年秋回北京,年底参加河北省京昆剧团(今河北省京剧院),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也参加一些演出。1960年,宋德珠加入河北省京剧团。1964年以后,宋德珠主要精力投入剧团的教学工作,并于1974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今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1983年夏,河北省艺术学校为宋德珠举办了宋派艺术传习班,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1984年7月18日,因患喉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014年4月2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了宋德珠先生逝世30周年追思会。
主要作品
宋德珠的代表剧目有《扈家庄》《杨排风》《金山寺》《十三妹》《穆柯寨》《虹霓关》《大英杰烈》《泗州城》《辛安驿》《宦海缘》《平阳公主》《百鸟朝风》等。
艺术特点
宋德珠在技艺上有着扎实的基础,他的幼功、跷功、出手功都非常出色,舞蹈身段优美,动作敏捷干净。他的武旦戏博采前辈名家之长,而且融合体操与中外舞蹈造型之美,并加以创新。他能把握住女性、翱翔的鸟、游弋的鱼、鏖战的蟋蟀科、风舒的杨柳等自然动态,吸收用于自己的表演之中。他还借鉴体操、舞蹈、杂技等融于表演之中,终于在不断地演出、革新、模拟、探索中,建树起轻盈翩跹、干净利落、勇猛花哨、刚健婀娜的美、媚、脆、帅的表演艺术。宋德珠的唱功上,也有其特点,他深受程砚秋和荀慧生的影响,形成了程腔荀唱的风格。
个人成就
宋德珠为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京剧四小名旦之一、宋派艺术创始人。
京剧四小名旦之一
在民国时期,除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之外,京剧舞台上还涌现了“四小名旦”。为了选拔京剧优秀人才,有识之士和热心观众共同倡议评选“四小名旦”。经过筹划,1936年秋天,由北京《立言报》主持,举行了公开投票选举,最终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被选中,后世称为“四小名旦”。
然而,在1947年,由于李世芳的去世,“四小名旦”出现空缺。同年,北平市的《纪事报》发起选举“新四小名旦”的活动,结果选出了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瀚英四位。但这次选举并未改变观众对原来“四小名旦”的深刻印象,宋德珠这位京剧名角虽未被选入“新四小名旦”,但仍被视为京剧舞台上的小名旦之一。
宋派艺术创始人
宋德珠以“帅、脆、美、媚”的独特风格,将宋派的特点展览出来,并深刻地长留在观众的心目之中。
宋派的“帅”体现在高度集中下的松弛与高度准确下的轻俏。在武旦打出手的表演中,宋派通过精准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轻俏与准确之美。其中,德珠的表演尤为出色,他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无论是简单的拍、踢、接、送,还是复杂的踢法,都表现得有韵味。这种台上的泰然松弛与悠然轻俏,与台下的观众形成对比,让观众脱口而出“真帅”。而宋派的“帅”不仅仅体现在打出手,更贯穿于其全部武工及唱、念、做、表之中。
宋派的“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宋德珠手里和腿上的功夫干净利索;二是在复杂动作后的戛然而止,显得脆快利落。例如,他的大刀下场表演,在繁复的武打后,他准确接住飞刀,同时迅速抽出腰巾,脚下动作敏捷,最终在锣鼓声中肃然定格,展现出美的姿态。这种“脆”并非孤立动作,而是在综合动作后对比显现。如在《扈家庄》中,他的掏翎子动作也是在多个动作后归结到“脆”。
宋派的表演艺术中,“美”“刚”“肃”相辅相成。他不同于一般武旦演员只注重“刚”和“肃”,而忽略“美”和“俏”,他融合了男性之刚与女性之柔,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宋德珠不仅专攻武旦,还兼学其他行当,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的表演文武并重,唱、念、做、表之美与武场相互辉映。观众赠诗称赞其表演之美,同时他的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动作,如打出手时的仪态万方、大刀下场时的俏皮接刀,都展现了宋派的独特之美。
宋派的“媚”源自其外形条件与内在领悟的结合。宋德珠天生形体适合武旦,通过艺术手段将天生惺忪的眼神转化为独特风格。他摸透剧情,内心刻画人物,结合全身动作,展现出胜券在握的女儿之娇、棍扫千军的女儿之豪和当场不让父的女儿之憨。这些表演给予观众的美感总结为“媚”,是宋派风格的组成部分,需从内外结合理解,不能仅看外形。
组建“颖光社”
民国末期著名京剧班社“颖光社”,是宋德珠1938年领衔组建的,团员中有多名是他的戏校的师兄弟。那时,在众多的京剧社团中,以武旦挑头牌、唱“大轴儿”的也只有颖光社。在他的带领下,“颖光社”辗转于京、津、沪等地演出,常演的剧目有《杨排风》《扈家庄》《金山寺》《小放牛》《锔大缸》《泗州城》等。1951年5月重新进行注册登记时,更名为颖光京剧团,团长依然是宋德珠。此时颖光京剧团已经有演职员67人,经常演出的剧目也逐步增多,达33出之多,主要有《战金山》《姑嫂英雄》《新大劈棺》《京剧《霸王别姬》》《挑帘裁衣》、全部《武松》《白蛇传》《走麦城》《取金陵》《两狼关》《马上缘》《小放牛》《拾玉镯》《穆柯寨》《十三妹》《战洪州》《曹营十二年》《翠屏山》《夺太仓》《锁阳关》《战宛城区》《法门寺》《穆天王》《虹霓关》《刺巴杰》《过五关》《追韩信》《铁弓缘》《扈家庄》《《英杰烈》《棋盘山》《辛安驿》《竹林计》等。
个人生活
学习戏曲
宋德珠入戏校,初学老生后习小生,上学期间,一次替演《二龙山》孙二娘,再次救场《蟠桃会》猪婆龙,老师因而认为他是个武旦材料,就让他改为专攻武旦。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筱翠花等京剧大师也对他另眼相待,宠爱备至。后来他和王玉蓉到王瑶卿那里学戏,王瑶卿亲自传授他《四郎探母》《雁门关》《贺后骂殿》《三娘教子》《法门寺》《女起解·玉堂春》《王宝钏》等戏。此外,程砚秋传授《玉狮坠》《游园惊梦》,尚小云传授《金山寺》,荀慧生传授《花田八错》,筱翠花传授《辛安驿》,梅兰芳也曾多次指教《京剧《霸王别姬》》《凤还巢》等戏的演出。其在校期间,还常为程砚秋配戏。
阔别舞台
宋德珠自1964年息影舞台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虽未再登台演出,但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文革”期间,他烧过锅炉,看过戏箱。由于多年养成的精细习惯,他管的服装有条不紊,哪个角色穿哪件戏装,他不会出现失误。
教授学生
1974年宋德珠调河北省艺校后,当时艺坛还是八个“样板戏”为主宰,不能教授他的代表剧目,但他依然将的绝活儿渗透到教学中,这对学生的艺术成长奠定基础。
情感生活
宋德珠的妻子是著名杨(小楼)派武生孙毓坤(艺名小振庭)之女,有女宋丹菊。
社会任职
宋德珠曾任河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等。
社会关系
人物评价
在京剧刀马旦、武旦的艺术造诣方面,他在师承的基础上,集前辈名家技艺之大成,注重武戏文演,着眼刻画人物,将继承与革新正确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一格的“脆、帅、敏、捷,美、媚、娇、柔,刚、挺、劲、锐”的表演艺术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京剧:“武旦、刀马旦”的表演艺术,开一代京剧“武旦、刀马旦之新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评)
宋德珠武功坚实、扮相俏丽、动作灵巧、身手轻捷,具有英俊之气,形成了美、媚、脆、锐的独特表演风格,是京剧武旦挑班第一人。(达州日报 评)
后世纪念
2018年12月5日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诞辰一百周年,为缅怀其艺德风范,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协办,在京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包括在长安大戏院举行新闻发布会、经典剧目演出、宋派艺术研讨会及出版纪念图文集等。宋德珠之女宋丹菊等出席发布会并回顾其父艺术人生。此外,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还承办了“京剧宋派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培养新一代宋派传人。
参考资料
纪念京剧“武旦挑班第一人”宋德珠逝世30周年.www.people.com.cn.2024-10-09
宋德珠 2008-10-31 10:36:00 作者: 央视国际.大众网.2024-10-10
民国时期的京剧旦角.达州日报网.2024-10-10
纪念京剧“四小名旦”宋德珠诞辰100周年 系列活动在京启动.百家号.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