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麻缨塘乡

麻缨塘乡

麻缨塘乡(已撤销),原隶属于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部,全乡设有14个行政村,下设153个村民小组。2015年,麻缨塘乡与其他乡镇合并设立新的芷江镇

历史沿革

1950年,属芷江县第二区。

1958年,属东方红站公社。

1961年,设麻缨塘公社。

1984年,由麻缨塘公社改为麻缨塘乡。

1986年9月,属芷江侗族自治县。

2015年,麻缨塘乡、竹坪铺乡艾头坪乡、芷江镇共3乡1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芷江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麻缨塘乡下辖王公坡、桃溪、台上、白溪坪、学坪、麻缨塘、沙坪、羊楼坡、蕨菜溪、沙溪、黄潭桥、周坪、桥边、高冲14个八里庄,下设15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4年10月31日,麻缨塘乡下辖14个行政村:王公坡村、桃溪村、台上村、麻缨塘村、白溪坪村、学坪村、沙坪村、羊楼坡村、蕨菜溪村、黄潭桥村、沙溪村、周坪村、桥边村、高冲村,乡人民政府驻白溪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麻缨塘乡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主要为丘陵。境内最高点位于沙溪村韩家界,海拔616.2米;最低点位于白溪坪村河边,海拔248.9米。

水文

境内分为南北两大水系;北为杨溪河水系,南为楠木溪水系。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雷击等,其中2004年9月20日高冲村发生的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

地形地貌

麻缨塘乡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主要为丘陵;境内最高点位于沙溪村韩家界,海拔616.2米;最低点位于白溪坪村河边,海拔248.9米。

自然资源

2011年,麻缨塘乡有耕地20000亩,人均1.2亩。

人口

2007年,麻缨塘乡总户数4345户,农业人口16367人,劳动力8098人。

截至2011年末,麻缨塘乡总人口有168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9人,城镇化率1.2%;总人口中,男性8700人,占51.8%;女性8100人,占48.2%;14岁以下2300人,占13.7%;15—64岁12300人,占73.2%;65岁以上2200人,占13.1%;以侗族为主,达10275人,占61.2%;汉族5464人,占32.5%;苗族828人,占4.9%。2011年,麻缨塘乡人口出生率11.7‰,人口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8人。

经济

综述

2007年,麻缨塘乡社会总产值67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236万元,运输业产值263万元,商业利润140万元,其它产值1026万元。2011年,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8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为460万元。

农业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000吨,人均817.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柑橘,种植面积9000亩,产量200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21000头,年末存栏15000头;家禽饲养量30万羽。

工业

2011年,麻缨塘乡有工业企业1家,职工50多人,工业总产值为1800万元。

商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60万元,比2010年增长15%。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为56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9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07年,麻缨塘乡学校设班13个,学生535人,教职员工43人。2011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35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2所,在校生774人,专任教师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21人,专任教师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PERCENT

截至2011年末,麻缨塘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35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2所,在校生774人,专任教师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21人,专任教师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麻缨塘乡有文化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4个;有各类图书室9个,藏书65000余册。运动场地5个。有线电视用户数为700户,卫星无线接收器3280个,电视入户率97%。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0个;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0%以上。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7户,人数534人,支出43.6万元,月人均68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100人,参保率83.5%。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3700户,移动电话用户4000户。

交通

麻缨塘乡有省级公路芷天公路过境。截至2011年末,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历史文化

麻缨塘乡因境内杨溪河中有一深塘,用一麻缨(即生麻线团)系石,放不到底,故名“麻缨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