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法名伍·阿金纳(U acinna),意为「习行」,缅甸人通常尊称为「帕奥 多雅 西亚多」(Pa-Auk Tawya Sayadaw),意为「帕奥禅林大长老」。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帕奥禅师于1934年6月24日出生于缅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兴答达镇(Hinthada Township)雷超(Leigh Chaung)村。1944年5月(10岁)在该村的萨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伍·索那(U Sona)长老披剃出家并受沙马内拉戒。
学术生涯
帕奥禅师自1950年起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巴利语与经论,并在沙马内拉时期通过了三级巴利佛法考试。1954年5月10日(20岁)在兴答达镇的耶吉戴迪寺 (Ye Kyee Taik-Thit Kyaung)礼请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a)长老受比库戒。1956年,22岁的帕奥禅师获得Dhamma-caraya(达摩阿阇梨,法师)资格。
禅修生涯
帕奥禅师在学术生涯结束后,于1964年(30岁)开始专注于禅修实践。他曾跟随多位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入出息念、观业处等禅修方法,并在达通镇(Thaton)内明达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岛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镇(Mudon)的心乐丛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叶镇(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丛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地进行了长达17年的艰苦潜修。在此期间,他深入研究禅修理论,并结合止观实践,同时也修行头陀行(dhutaiga)。
教禅生涯
1981年7月,帕奥禅林前任住持佩窦西亚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长老病重,邀请帕奥禅师(47岁)前来照顾禅林。长老逝世后,帕奥禅师成为了帕奥禅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自1983年起,越来越多的禅修者来到这里寻求指导,现在已有数百人,其中包括许多国际僧侣和禅修爱好者。帕奥禅师在国内多地设立了分部,包括毛淡棉的帕奥禅林总部、仰光的丹林 (Thanlyin Yangon)、曼德勒 (Mandalay)及眉妙 (Maymyo)、巴古 (Pago)、帕安 (Hpa-an)、叶镇(Ye)、达威 (Dawei)等。
教育贡献
帕奥禅师精通巴利三藏及注疏,能够熟练背诵巴利语经论。他的讲经和开示常常引用经典,并加以详细解释。在帕奥禅林,禅师每天都有固定的教禅时间,即使生病也不懈怠。他不仅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授课,而且在教授禅法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慈悲,同时保持严格的教学标准。为了确保正法传承和自身晚年禅修,帕奥禅师在2006年指定了一些已完成止观禅修课程的比库作为业处导师(Kammannhanacariya 即禅修导师)。
教学体系
帕奥禅师的教学体系遵循《清净道论》中的三学、七清净及十六刘准的顺序,强调修学者应以“戒清净”为基础,逐步培养定力和智慧。在禅定方面,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别观”入门,进而修炼各种禅定境界。之后,通过观察色、名业处、缘起、相、味、现起与足处,进入毗婆舍那(观)阶段,最终达到智见清净。
主要作品
帕奥禅师在教学之余,花费八年时间完成了共计四千余页的五卷巨著《趣向涅盘之道》(Nibbanagaminapanipada),包括《入出息念与色业处》《名业处》《缘起》《相、味、现起与足处》《维巴沙那(附:止业处)(毗婆舍那)》。这些作品最初是以缅文撰写,现已由觅智尊者(Ven. ¥à?agavesaka)翻译成英文。此外,帕奥禅师还经常受邀前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弘法和指导禅修,其讲稿被弟子们翻译、整理并出版了一系列中文书籍,如《智慧之光》《如实知见》《菩提资粮》《去尘除垢》《正念之道》《显正法藏》等。
参考资料
突破止观.豆瓣读书.2024-11-02
显正法藏.pdf-[缅]帕奥禅师 讲解;园慈 译-2016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创力文档.2024-11-02
帕奥禅林.禅吧网.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