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网上纪念馆

网上纪念馆

网上纪念馆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创建的虚拟纪念空间,用于缅怀和纪念已故的亲人、朋友或社会公众人物。网上纪念馆通常包括逝者的生平资料和祭奠平台。

网上纪念馆这一网络祭祀形式在中国的兴起可追溯至2000年。人们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或社交平台,创建虚拟的纪念馆、墓地,祭奠者可在网上纪念馆为逝者送上电子蜡烛、鲜花等祭品。

网上纪念馆这种祭扫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思念之情。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虚拟祭品价格虚高、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等问题。

历史沿革

网上纪念馆这一形式在中国的兴起可追溯至2000年。当年,首家网络祭祀网站“网同纪念网”正式上线,首次将传统的纪念馆与公墓“搬”上互联网平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进行祭奠活动。这不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使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祭祀方式逐步与现代科技接轨。正因如此,2006年,民政部专门发文,正式倡导“网络祭祀”这一新型殡葬服务方式,随后全国各地的殡葬服务机构纷纷响应,陆续推出相关服务。2007年,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奠活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文中指出推广“网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法。

2007年,北京大学举办“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座谈会”。为使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寅初坚持真理、爱国为民的一生,充分表达对这位北大老校长的敬仰与追思之情,北京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特别推出“马寅初网上纪念馆”。该纪念馆共设有十大栏目,包括:生平简介、大事年表、图中往事、著作文章、怀念文章、艺术再现、纪念活动、纪念场所、献花纪念及来宾留言。读者不仅可通过丰富的栏目了解马寅初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社会贡献,还可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敬意。接着伴随5·12汶川地震等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发生,公众逐渐接受并采用网络祭祀方式表达哀思。到2010年,全国可供检索并拥有注册用户持续使用的网上祭祀平台已超过千家。

2014年,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千龙网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百度集团及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北京属地主要网站,共同推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专题项目。各参与网站在统一标识下制作子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内容策划与呈现。专题内容除包含网站自设的知识型栏目外,另一部分内容则主要依托网民主动提供,涵盖抗战相关的历史文物、照片、影像资料,以及个人撰写的文章、访谈等内容。通过该平台,用户可通过邮件、微博、博客、百度贴吧、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积极参与资料上传、意见反馈与互动交流。各网站也将根据网民建议不断丰富栏目内容与参与形式,进一步深化专题内涵,并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故事演讲等多样化的线上线下纪念活动。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民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高风险地区可暂缓开放殡葬服务机构的现场祭扫服务,暂停举办守灵、遗体告别、祭奠等聚集性活动,同时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的祭扫方式。在此背景下,网上纪念馆作为非接触式祭扫的重要形式,被广泛推广与使用,进一步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哀思、缅怀逝者的便捷渠道,推动了网络祭祀方式的普及与发展。

纪念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或社交平台,创建虚拟的纪念馆、墓地,祭奠者可在网上纪念馆为逝者送上电子蜡烛、鲜花等祭品。这样的祭扫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思念之情。

特点

优点

免费制作,减轻负担:一些墓园在特定时期(如清明节)提供免费制作网上纪念馆的服务,降低市民祭奠亲人的经济负担。

足不出户,便捷祭祀:用户只需打开电脑,即可实现网上祭奠活动,足不出户即可表达哀思,尤其适合因工作、健康或地域限制无法实地扫墓的人群。

响应环保理念,推行绿色殡葬:网上纪念馆作为一种新型祭祀方式,符合低碳环保、绿色殡葬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减少实地祭扫对交通、环境等造成的压力。

增强亲情与家庭联系:网上纪念馆不仅是祭祀场所,还可作为家庭成员沟通与情感联结的平台,有助于促进家庭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网上纪念馆符合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理念,有助于建立现代社会更为文明、理性的祭祀风尚,服务社会和谐建设。

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辈的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的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缺点

网上纪念馆这种网络祭扫方式存在虚拟祭品价格虚高、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等问题,还有人恶意给活人建网墓。在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注册流程并不复杂,在创建祭奠内容时,不需要经过审核。

意义

网上纪念馆作为新时代文明祭祀的体现,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环保的缅怀方式,符合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还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这一平台,人们既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与孝思,又能加强家庭和家族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凝聚亲情,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相关事件

2022年11月,福建厦门市民璐璐(化名)的姓名、出生日期、籍贯等个人信息和多张照片被他人放在某网络祭扫平台的“纪念馆”里。璐璐状告平台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法院审理认为,平台并未严格审查被纪念者璐璐的信息,未严格落实注册用户实名认证,导致实际侵权人认定难,依法应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023年,浙江省一名网友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恶搞,发布在某网络祭扫平台的墓碑上。点开纪念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在树林中的墓碑图片,“逝者”照片、姓名和生卒年月均在墓碑上显示,墓碑右侧还可以进行献花圈、点蜡烛、敬香、扫墓等操作,用来“充实”这块网墓。除放置花圈、蜡烛和上香是免费操作外,扫墓和摆放祭品均需在平台内充值购买福气值,10元可购买100福气值、100元可购买1000福气值,也可以购买99元的永久会员,升级会员后,将获得扫墓和所有祭品免费使用等权益。3月31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强调网络祭扫平台应依法依约做好用户账号注册、实名认证管理,建立健全账号管理制度规范,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活人被祭拜”“随意立网碑建网墓”等问题。同时,要求网络祭扫平台合理设置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不得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

各方观点

网络祭奠平台是一个很特殊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严格审核被纪念人的相关信息,包括设立纪念馆的设立人和被纪念人的身份关系以及被纪念人的死亡信息等,要严格审查,比如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等。(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员额法官 孟晓媚 )

网上纪念馆这种祭扫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思念之情。但与此同时,网络祭扫也存在虚拟祭品价格虚高、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等问题,甚至有人恶意给活人建网墓。(央广网

网上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空间。对活着的人来说,那是他们和逝者之间保持联系的一座桥。(网同纪念网实际负责人 王晓彦)

参考资料

网祭故人:已在路上还需等待.人民网.2025-04-06

在世女孩被“云祭奠”六年,访问量超4万次…….在世女孩被“云祭奠”六年,访问量超4万次…….2025-04-07

在世女孩被“云祭奠”六年,访问量超4万次…….在世女孩被“云祭奠”六年,访问量超4万次…….2025-04-07

民政部通知要求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奠相关工作.中国政府网.2025-04-07

北大新闻网隆重推出“马寅初网上纪念馆”.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04-0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27日在京启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25-04-07

清明将至 中国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人民网.2025-04-07

大连清明殡葬“三免”公益活动启动.大连图书馆.2025-04-07

春节 | 网络祭祀,永久的深情.微信公众号.2025-04-07

网祭故人:已在路上还需等待.人民网.2025-04-07

“免费”创建逝者网络纪念馆?网上建馆审核有待规范.央广网新闻.2025-04-07

疫情之下文明祭扫新选择 云祭扫寄哀思.中国日报中文网.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