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匏琴

匏琴

琴,隋炀帝时由扶南传入。我国唐时邻国骠国 ( 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亦有这种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馀,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

归属

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

描述

它结构简单,但音色优美,音调丰富,曲音清雅,多有变化,演奏之时,如惊涛拍岸,如百鸟朝阳,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群众的喜受。独弦琴用大半个竹筒(或用几块木片拼成长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长约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上系一条弦线,连接到小圆柱上,用一块小竹片拨弄弦线,便可弹出娓娓动听的乐音。每当明月当空,琴师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飞向长空,众人在晚风中聆听动人的乐曲,别有一番情趣。弹奏独弦琴时,须不时调整摇杆,当把琴弦扩张时,可拨出较高的乐音;使琴弦放松时,乐音变得较为低沉。由于用左手推拉摇杆而使琴弦松弛或扩张,弹奏时需要稍作停顿,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长的发音规律。通常是音长较强,音短较弱,全过程由强变弱,由弱变强,不断变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