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远哲

李远哲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中国台湾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

李远哲于1955年保送至台湾大学就读化学工程系,1959年考入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化学系博士班,1965年,李远哲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67年,李远哲设计出“分子束碰撞器”和“分子束交叉仪”,用来分析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阶段的过程;1974年,研制出了产物分子检验器,能测量在不同角度下产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布;1980年,他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三届院士。1986年,因“交叉分子束仪”的发明,与达德利·赫许巴赫(Dudley R.Herschbach)及约翰·波拉尼(John C. Polanyi)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台湾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年,李远哲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李远哲长期从事与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领域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使用先进的化学动力学技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和操纵化学反应的行为。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学术成就金牌奖、英国皇家化学会法拉第奖、中国化学会特殊成就奖等奖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11月19日,李远哲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因躲避空袭而全家搬到山上。父亲李泽藩是台湾著名的水彩画家,他的父母生下五男三女,李远哲排行老三。1943年,李远哲进入台湾省新竹市国民小学就读,在校期间担任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李远哲考入新竹中学,中学时期李远哲酷爱球类运动,加入了乒乓球校队,后来因生病回家修养,在此期间,李远哲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有何意义,并尝试透过阅读寻找解答,广泛地自学了文学、科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并深受科学家玛丽·居里的传记感动,决定投身科学方面的工作,为人类贡献心血。高中三年级时,李远哲梦想成为改造社会的工程师。

1955年,李远哲保送进入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进入大学一年后,李远哲发现自己对研究更有兴趣,大二时转系至化学系。在郑华生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用纸电泳分离与。1959年,李远哲获得学士,同年考入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2年,李远哲硕士毕业,同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师从马汉(Bruce Mahan)教授,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1965年6月,李远哲获得化学系博士学位,1967年,李远哲并转赴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他与另一位颇负盛名的物理化学家赫许巴赫的团队合作。李远哲团队在短短十个月内计算、设计、并建造出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束仪”,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在物理化学领域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工作经历

1968年10月,李远哲受聘于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一职,并立刻开始制造一部新的交叉分子束仪,1973年1月升任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5年间,他写出重要论文45篇,平均不到50天就有一篇论文发表。不仅如此,他1969年至1971年被聘为《科学工具评论》编委会委员,成为艾尔弗·斯隆基金会荣誉会员。1974年,李远哲为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和科学事业,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同年9月,他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和劳伦斯实验室材料和化学专业首席研究员。

1975年,李远哲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得美国能源部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加州理工学院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杰出学者奖、美国化学会罗切斯特分会哈里森豪奖、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化学会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同年,李远哲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研究教授和复旦大学名誉教授,此后便经常邀请大陆一些科学家讨论如何做到又联合又分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980年,李远哲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他便为“中研院”筹划专攻分子物理的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1982年7月,李远哲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上提出必须重视原子与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并要成立研究机构,9月,研究所筹备处成立,由张昭鼎博士担任筹备处主任,主要研究化学动力学与光谱、尖端材料与表面科学、生物物理与分析技术、原子物理与光学等四个领域,李远哲等人先后招揽了二十位的青年科学家回到中国服务。

1986年,李远哲和赫许巴赫因为发明通用型交叉分子束仪器,与同样研究化学动态学的约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同年,被授予国家科学奖章。1994年,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吸引十多名物理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返回台湾任职,同时,他还被任命为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的召集人,对当时正在研拟的教育改革提出建言。1997年,李远哲被授予印度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发生后,在萧万长的邀请下,李远哲担任九二一灾后重建民间咨询团团长,次年,向行政机构提出了尽速成立跨部会的国家级技术咨询及支援小组等建议。

2002年,李远哲代表台湾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帮助台湾在国际社会发声,2003年,李远哲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7年,先后被授予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2009年,被授予孟加拉国家科学院海外院士称号,2011年,李远哲被选为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在这个全球科学界中最庞大的组织里,他推动环保议题,主张科学家应站在保护地球的第一线,致力于环境永续的研究。2016年,李远哲被授予普罗霍罗夫工程院海外院士称号,2018年,当选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世界上第一台交叉分子束仪

1967年2月,李远哲在哈佛大学经过10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奋战,完成了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建起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并一次装机成功。李远哲巧妙地综合了超音速喷管、分级抽真空、电子轰击型四级质谱、可转动的检测系统以及时间飞渡谱技术,使他研制的分子束能够选定物的平动能,在单一碰撞条件下,测出反应散射产物的角分布与速度分布。这部仪器共有八层抽气装置,一个大气压射进去,检测器里的压力使10-11大气压,而分压力下降到10-15大气压,克服了背景大、信号小的毛病。同时由于他采用了质谱作为检测器,通用性强,能够研究各类分子反应,把交叉分子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原先的分子束仪器只能用来研究物理上的碰撞问题,而李远哲设计制造的这部分子束装置,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真正状态和反应的真实过程,从而为化学研究开创了新领域。

氧原子和乙烯分子反应的研究

李远哲利用交叉分子束仪做了氧原子(O)和乙烯分子(C2H4)反应的实验。用质谱计来观察产物时,除了观察到很少量的质量数为42u、43u的碎片之外,还看到了大量的15u的碎片。以前很多人误以为CH3时主要的反应产物,而做出错误的反应机理的推断。但是李远哲做了15u的角分布,发现它和42u或43u的角分布一样,因而立即醒悟到15u并不是产物分子,而时中间物(C2H3O)的电子轰击碎片。这个实验不但研究了单次碰撞的化学反应,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基本原理,推断出了基元化学反应的产物时什么。这是燃烧化学中最重要的一类反应。李远哲通过实验,首先指出氧原子置换烯烃中的一个氢原子是主要反应通道,从而澄清了对这一反应机理解释中长期存在的混乱。

大气化学研究

1979年,鉴于臭氧紫外光解反应的重要性,李远哲将分子束激光束交叉,研究光解碎片O2的角分布与速度分布,得出O2( '△g)的产率约为90%的重要结论,在小分子紫外单光下激光光解碎片动力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主要论著

全球学者库共收录李远哲588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如下: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远哲认为应当采用双向选择的招生办法,即老师选择学生和学生选择老师相结合。在学生选择老师上,学生在得到批准后,会通过谈话的方式向教授了解专业和研究项目,然后决定跟哪一位教授学习;在老师选择学生上,李远哲首先观察学生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之后让学生学习一些技术,最后李远哲告诉学生可以做研究的几个方面和题目,并在学生思考后与其交流,能够见解类似就会录取。

在教育改革方面,李远哲于1994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对内主张扩大学术视野,整合学术资源,创造公平、合理、有活力的研究环境;;对外主张推动学术合作,强化国际交流;同时参与制定国家整体科技政策,募集杰出人才基金,培育中国优秀人才,招揽海外杰出人士回国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等。在担任教改召集人期间,提出达成现代化教育功能、满足个人与社会需求、迈向终身学习、改造教育体系的四大目标。

其中皮埃尔乔治-卡萨韦奇亚(Piergiorgio Casavecchia)现任职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教授,卡萨韦奇亚教授长期致力于从基础的层面解释“化学反应”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和交叉分子束实验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已于Science,PNAS,PR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曾于2008年获波兰尼奖章奖项。

荣誉与奖项

荣誉

奖项

人物评价

物理化学界的莫扎特。”(达德利·赫许巴赫评)

“李远哲先生为人温恭敦厚,治学严谨踏实,服务人群,任劳任怨; 其道德、学问、事功足以表率群伦,对于母校、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均有重大贡献。”(台湾大学评)

“没有领袖风格,只能做科学”,不应把‘他’捧上天”(李敖在《李远哲的真面目》中评)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李远哲名誉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23-09-16

为世界前进的科学家——李远哲.台湾记住你.2023-09-14

院士简介.中央研究员.2023-09-27

李远哲.台湾大学名誉博士.2023-09-14

李远哲 博士(化学动态学与光谱组).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2023-09-14

YUAN TSEH LEE.Physics History Network.2023-09-14

李远哲.国立清华大学.2023-09-14

YuanT.Lee.www.nobelprize.org.2024-05-13

盘点: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李远哲.中国宁波网.2024-05-13

Yuan T. Le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23-09-30

贺竹中百年校庆_李远哲院士.新竹中学校友会.2023-09-14

李远哲(Yuan Tseh Lee).china-science.com.2024-05-13

李登辉被曝曾花钱欲“买”诺贝尔和平奖,还被陈水扁调侃讽刺.澎湃新闻.2023-09-26

国际化学年-李远哲博士.魔幻化境.2023-09-14

名誉メンバー.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2024-05-13

李远哲.全球学者库.2023-09-17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elementary chemical processes.pubmed.2023-09-17

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3-09-16

李远哲博士(化学动态学与光谱组).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2023-09-16

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6

国际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study.utar.edu.2024-06-23

台媒:蔡英文派宋楚瑜出任APEC特使 被大陆否决.凤凰网.2024-05-15

李远哲(Yuan Tseh Lee).北京中科创新科技发展中心.2024-06-29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Piergiorgio Casavecchia教授访问化学所并作分子科学论坛报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3-09-16

李远哲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证书.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2023-09-26

李遠哲2012年巴拿馬國家勳章及袖扣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2023-09-27

李远哲1983年哈里森豪奖章.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2023-09-26

李敖出新书揭“李远哲的真面目”.中国新闻网.2023-09-21

泽藩先生简介.李泽藩美术馆.2023-09-27

【李远哲获颁诺贝尔化学奖30周年】李远哲的科学探索人生:「应该没问题的!」.国立台湾大学.2023-09-27

李远川荣获美国国家化学奖.中国新闻网.2023-09-27

新竹》李惠美奖状、成績单后代捐給竹女.自由时报.2023-09-27

退休教师.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环境工程学系.2023-09-27

李远鹏 博士(化学动态学与光谱组).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