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又称“桃小食心虫”,食虫类Carposinaniponensis Walsingham,属于鳞翅目蛀果蛾科小食心虫属的一种有害昆虫。成虫体灰白至浅灰褐色,雌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体长5~6毫米,翅展13~15毫米。复眼红褐至深褐色,触角丝状,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近三角形的大斑,并有7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顶角显著,缘毛灰褐色。桃蛀果蛾在中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南至云南省,东至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西至甘肃省四川省苹果产区均有分布。该虫以老熟美国白灯蛾在土中结冬茧越冬,翌年6月下旬开始出土,7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8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雌成虫平均产卵80粒。

地理分布

中国北纬31度以北、东经102度以东地区,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发生较重;日本朝鲜半岛

形态特征

卵近椭圆形或桶形,初产时橙色,后渐变深红色,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卵壳具有不规则略呈椭圆形刻纹,端部环生2~3圈“Y”形外长物。老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腹部色淡,幼龄幼虫体为淡黄白色,无臀栉,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肥胖。蛹体长6.5~8.6毫米,初黄白后变黄褐色,羽化前为灰黑色,翅、足和触角部游离。茧分两种,羽化茧又称夏茧,纺锤形,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越冬茧扁圆形,直径约6毫米,高2~3毫米,由美国白灯蛾吐丝缀合土粒而成,质地紧密。

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l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树干周围1米范围内3~6厘米以上土层中占绝大多数,在堆果场等处亦有部分越冬。越冬幼虫因地区、年份、寄主的不同出土期而有所不同,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时延续2个月,雨后土壤含水量达10%以上进入出土高峰,干旱推迟出土。越冬幼虫出土后在土石块或草根旁,1天即可作成夏茧并在其中化蛹,于7月上旬陆续羽化,至9月上旬结束。羽化交尾后2~3天产卵,成虫昼伏夜出,无明显趋光性。卵孵化后多自果实中、下部蛀入果内,不食果皮,为害20~30天后老熟脱果,入土结冬茧越冬。

危害及其防治

危害作物

美国白灯蛾蛀蚀苹果、枣、山楂、桃、李、杏、海棠花等果树,对仁果类为害多直入果心为害种子,并串食果肉排粪于其中,俗称“豆沙馅”。幼果受害多呈畸形“猴头”;对核果类和枣树为害,多于果核周围蛀食果肉,排粪于其中。

防治方法

1、在越冬幼虫出土盛期,树冠下培土或覆盖地膜。防止幼虫出土及羽化为成虫。

2、药剂处理土壤,用25%对硫磷微胶囊或辛硫磷微胶囊加水50倍均匀喷于树冠下,或上述药剂加水5倍拌250倍细土,将毒土均匀撒于树冠下,可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3、在美国白灯蛾出土前,于5月份进行果实套袋,减少其危害。

4、当卵果率达1%~2%时,树上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及浓度10%联苯菊酯2500~3000倍液,30%桃小灵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2000~2500倍液,1.8%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2.5%功夫菊酯1500~20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灭幼3号1500倍液,20%除虫脲4000~6000倍液等药剂,同时加入农药助剂防治效果更明显。此外,注意梨园附近堆果场及其他树上(如枣树)的防治。

参考资料

桃蛀果蛾的发生及防治.科普中国网.2024-10-07

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陕西农业科学.2024-10-07

桃小食心虫防治方法-桃小食心虫危害-用什么药防治.景观苗木网.2020-07-02